◎孫艷婧
尹少淳教授提出美術核心素養的“五環”圖示,其中兩環“圖像識讀”和“美術表現”,是美術學科特有的指標。本論文即為 “語文”與“美術”學科潤透融合教學實踐的一次嘗試。美術學科的“文化理解”是從視覺形象角度出發的,針對視覺形象進行解讀與審美,該學科具備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而初中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這四個方面。其中,“審美鑒賞與創造”這一板塊意在培養學生認識美、評價美的能力,其目的與美術學科不謀而合。
隨著新一輪素質教育改革推進,語文學科的規律越來越需要得到重視:譬如在古詩文教學中,從“審美鑒賞與創造”的方向來解讀文本,往往有益于幫助學生更高效、更準確地把握詩文意境。讓學生在文字中體驗到作者彼時彼刻的情緒,感受中國文人獨特的理想志趣,喚醒學生對文學的熱愛與渴求,在具備藝術素養的基礎上逐步塑造以主觀愛好體現出來的對美的客觀認知與創造。正如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所說:“主觀的生命情調與客觀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滲,成就一個鳶飛魚躍,活潑玲瓏,淵然而深的靈境,這就是美。”
綜上而言,每一個學科都有自己的立科之本,其中,語文的立科之本是語言與文字,而美術的立科之本是“視覺形象”,美術學科所有的價值都是由此生發出來的。學生步入中學,美術課程內容的銜接上有著很大的跨度,從興趣式的動手繪畫到專業式的名作賞析,而忘卻了美術課程應當是一個建立在真實的生活上的一種情感的“表達”。這種所謂的“表達”是多樣的,藝術式的線條、色彩是一種表達;文學式的修辭、描繪亦是一種表達,這兩者有著共通之處,又好似語文上所說的“通感”。日常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在課堂上的即時反饋,往往能發現許多的知識存在著共性,譬如說同一張作品,在不同的學科中被反復地提及作品的不同的“點”,從作品中去析畫法、品意境,那么我們其實可以做到一個課程的“潤透”融合,共同的開發,互進式的研究和探析,帶領學生更加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去品讀。譬如說“蘇州園林”,初中語文教材中有《蘇州園林》(葉圣陶)、《小石潭記》(柳宗元),初中美術教材中也有《園林探幽》的綜合探索類課程,在蘇州充分抓住園林這一優勢要素,以實景實境為課堂,多學科互動,便于學生的“圖像識讀”也便于學生對文學描寫手法的理解,更有利于學生深刻地理解美術和語文學科中“美”的真正涵義,也就達到了素質教育的真正目的。“文”“藝”相通不僅是簡單的共存關系,其中還有建立在學生理解層面上的互進和依存的關系。就像“文”是無形的畫,“藝”是有形的詩,這句話精簡地概括了藝術與文學之間緊密的聯系。學生可以借助兩個學科不同的特點,就同一內容進行深入探究。就“園林”這一主題的課程而言,“潤透式”的課程就可以從“景”入手,必須身臨其境地讓學生去感受園林所帶來的這份獨特的情境,方可與“文”產生共鳴,從而引出學生自身對于“景”的感受甚至是情感上的一種升華。反之,“文”亦是作用于“圖”的再現,每一個文字的出現就如同畫筆的一點點勾勒,是一種“文”轉化為“圖”的一場構建,這構建可以根據文字描繪的程度愈發富有細節,愈發精致、完善。
明代造園大師祁彪佳的《寓山注》記述了自己建造寓山園的過程和園中的景物,他在其中寫道:造園“如良醫之治病,攻補互投;如良將之治兵,奇正并用;如名手作畫,不使一筆不靈;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語不韻。”身為學養深厚的傳統文人,祁彪佳的這段話提醒我們文學、畫學與建筑學之間的相通之處。王毅先生也說:“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核心在于通過豐富景觀要素間自然、和諧、富于變化的空間關系,表現出‘天人’湊泊的精微韻律。”我們以園林為媒介,構筑起美術和語文學科的橋梁,帶領學生用美術語言創作藝術圖像,用文字語言藝術地升華其中的意境。讓學生在這個潤透融合式的課程中,更好地感受這種有文化氣息,有審美情趣的全新的浸潤的品讀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