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梅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觀念的不斷發展,音樂課程在高職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在高職教育的新理念下開展音樂教學課程,要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音樂素養為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習任務比較重,很多學校的音樂課程開展不到位,教師的音樂教學手法單一,很難激發學生的對音樂的熱愛。這就需要教師創新教學理念,突破傳統教學思維的束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運用情景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以及開展合理的課堂活動等手段培養學生對音樂的熱愛,為學生豐富音樂理論知識、提高藝術修養提供良好的環境。
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局限,教師往往采取單一的“跟唱”模式,即教師對本節課所要學習的曲目進行獨唱,然后自己唱一句,學生跟著唱一句。這種教學模式無法使學生準確把握節奏和音調以及音樂韻律,導致學生無法產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構建合理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帶著感情開展音樂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比如,我在開展《我和我的祖國》這一課的教學活動時,由于學生更偏向于流行音樂元素,對學習傳統音樂的積極性不高。針對這種情況,在課程開展前我為學生播放了視頻《我和我的祖國》。在播放影片時引導學生展開思考:“我們為什么要熱愛自己的祖國?”學生有的回答:“因為是祖國賦予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有的回答:“祖國是我們的強大依靠。”此時,我要求知情的學生為大家講述“也門撤僑”行動。通過這樣的情境構建,可以使學生明白“強大的祖國是我們每個人的依靠”,在激發學生愛國情懷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主動展開對《我和我的祖國》這一作品的學習,提高了教學效果。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多媒體教學提供了有力支撐。音樂課程本身就具有很強的視聽感染力,結合多媒體可以充分發揮音樂課程的優勢,增加音樂的直觀性,使學生在音樂理論學習過程中,降低抽象化的理論知識難度,學習起來更為輕松。
比如,我在開展《西方古典音樂流派的演變》的課程教學時,為了讓學生區分巴洛克流派、古典主義流派和浪漫主義流派的音樂風格,使學生明白這幾支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經典作品,在課前我為學生制作了相應的課件。在課上為學生介紹了巴赫(巴洛克時期)、海頓與莫扎特、貝多芬(古典主義流派)、肖邦、李斯特、帕格尼尼(浪漫主義)以及后來的德彪西(印象主義流派)。在介紹這些音樂巨匠的過程中我為學生播放了他們經典作品的部分旋律,如巴赫的《勃蘭登堡協奏曲》、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以及肖邦的《夜曲》,通過這些經典作品,使學生感受到不同時期的音樂風格差異。這樣,通過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開展音樂教學,豐富了學生的音樂理論知識,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環境中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從而達到提升音樂課堂質量的教學目的。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合適的教學活動和課堂活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中我經常鼓勵學生發掘自己的天分,我始終堅信每位學生都有屬于自己的音樂藝術天分,就像是一團寶藏,等待教師去發掘出來。因此,教師要注重學生的音樂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的能力,通過開展活動引導學生釋放天分。
比如,我在每個學期末的課程中都會利用2-3 個課時組織學生展開活動,將活動成績作為學生學期成績的一部分。我曾經組織學生開展了“音樂舞蹈比賽”等活動,要求學生結合所學理論知識,準備器樂、聲樂以及舞蹈方面的參賽節目。可以個人參與,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表演。在比賽過程中會邀請其他教師參與活動并進行評分,使得學生在教師面前展現出自我,同時提高學生的表演能力,使學生在比賽活動中提高個人的藝術修養。
綜上所述,在高職教育中展開音樂教學對學生形成良好的個人藝術修養有重要推動作用,所以,教師要創新教育理念,通過構建情境、開展課堂活動以及結合多媒體技術等手段開展音樂教學,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環境中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在富有樂趣的課堂氛圍中加強對音樂理論知識的學習,從而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