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尚航
(中共吉林省委黨校,吉林 長春 130000)
“實事求是”這一概念古已有之。早在《漢書·河間獻王傳》就有記載,其主要是對獻王劉德整理古書態度的描寫,說他“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可以看出《漢書》中“實事求是”的觀點是一種嚴謹好學的治學態度。在 1941 年 5 月 19 日《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毛澤東同志對“實事求是”思想做了闡述:“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去研究。[1]馬克思、恩格斯沒有直接用過“實事求是”這個詞匯,但他們創立的馬克思主義,突出強調的就是實事求是。[2]因此,毛澤東同志“實事求是”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實際情況下的繼承與發展,從中國革命一直到現在依然具有科學性的指導思想。實事求是既是我國文化傳統智慧的象征,更是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理論根據,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哲學基礎。目前,東北經濟緩慢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對東北三省進行考察時得出結論,要想實現東北經濟振興發展,就需要解放思想,突破現有的思想束縛,振興農業與工業,努力發展實業。在筆者看來,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統一才是東北振興發展的重中之重。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曾表明:“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人們的想象、思維、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3]“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4]馬克思和恩格斯強調了現實的個人在人類歷史中的作用,人與動物的區別在于,動物只會用動物的尺度去適應生存環境,而人不但掌握動物的尺度,還有自身的人的尺度去改變與創造世界。一方面,人在不斷地繼承前人的生產方式的基礎上去適應社會發展,另一方面,人在揚棄前人的生產方式中去創造新的社會。人在實踐活動中人自身發生改變、人與人的關系發生改變、人所在的社會結構也在改變,總之,人在實踐活動中,被人打上烙印的自然在徹底地發生改變。人在實踐活動中前提條件是客觀的,但這種前提條件也是由自己創造的,不斷地選擇適應社會發展的生產方式,同時,人也在不斷地探求推動社會發展的新的生產方式。因此,我們在社會發展中,不能只看到人的主觀能動性去如何的創造世界,我們還要認識和運用人在實踐活動中的客觀規律,將主體對象化與客體對象化統一起來,在實踐中把握人的思想的提升。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就需要人們不斷地改變已有的生產模式、思考方式、運營模式,繼承與弘揚前人在東北建設中的精神,改造與創新目前老工業基地的落后守舊的生產狀況。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的能動反映。認識到真理的轉變需要實踐,在實踐的過程。與其說思想上的解放是一種豐富的認識,不如說是一種持續豐富著地認識,這種思想上的解放,伴隨著人們身心的實踐過程。人在創造世界,給自然打上人的烙印的過程,也是人的思想發展的過程。思想解放的深度,更能反應東北經濟發展的可持續的動力。
堅持在思想上實事求是,對實踐活動進行反思。要深入了解實際、掌握實情,全面清晰的把握相關信息與資料,在實際情況中去把握“實事”。在科學的理論基礎上尊重客觀規律,直面應對實踐中的問題,在實踐活動中匯聚經驗、進行理論的再思考,再用以指導和推動實踐,這才是思想解放的魅力所在。對舊思想的挑戰,需要堅持實事求是應對。只有解放思想,才會破除以往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思想中的那種不尊重事物發展的規律、不結合中國的實際國情、扭曲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從而進行科學的實踐活動。因此,正確將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在實踐中豐富馬克思主義哲學,才能科學的運用理論。而我們反對的就是只在認識層面上,不去落實在實踐中,我們總想著仰望星空,不去腳踏實地干實事,這樣我們只是片面的認識世界,而不能真正的在創造世界的實踐中去檢驗真理。習近平總書記在東北提出的思想解放的思想,正是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指引下,符合東北目前的實際情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從新的歷史方位出發,才能得出的正確認識,實現科學的發展。東北的思想解放,不只在人們思想觀念上的破除守舊,更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新的發展方式。
人的思想在發展中始終就伴隨著矛盾。思想在每一階段的不斷變化,伴隨著矛盾的特殊性。所以我們要認識矛盾、把握矛盾、解決矛盾。毛澤東同志在《矛盾論》中,明確的描述了矛盾的特殊性,但他更重要的是表明如何用實際辦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解決當時存在的教條主義思想并且更科學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與中國實際情況相結合。馬克思與恩格斯沒有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進行闡述,而這個概念最先表述在列寧同志的《共產主義》中,列寧同志曾說:“馬克思主義的最本質的東西、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對于具體的事物作具體的分析。”毛澤東同志在《矛盾論》中繼承了列寧同志的表述,并且他有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進行了闡述:“必須對它們實行具體的分析。離開具體的分析,就不能認識任何矛盾的特性。我們必須時刻記得列寧的話:對于具體的事物作具體的分析。”[5]客觀事物具有多樣的性質、表象、內容、形式,正如馬克思指出的:“具體之所以具體,因為它是許多規定的綜合,因而是多樣性的統一。”[6]我們應該抓住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在事物的運動變化中去關注每一階段的矛盾的特殊性。“每一方面各占何等特定的地位,各用何種具體形式和對方發生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關系,在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中,以及依存破裂后,又各用何種具體的方法和對方作斗爭。研究這些問題,是十分重要的事情。”[7]新思想與舊思想在矛盾的斗爭中,一方面,幾乎相同的內容,雙方會相互融合,保留共性;另一方面,存在嚴重差異的、阻礙發展的內容,雙方將會不斷地磨合、排斥,在斗爭中新的一方吞噬另一方,在對抗中實現發展。在新思想與舊思想的斗爭中,只有在實事求是的前提下,才會越發科學、理性。
思想在實踐中不斷進步,在實踐活動的反復進行中去解放人的思想的束縛。在思想的矛盾對立中我們的反思能力在不斷地提升與進步,人的思想在更高的維度上得以升華。因此,東北思想的解放也應該根據東北地區本身實際情況去反思。尊重東北地區的實際情況,就是要科學的、實事求是的對待整個社會進行反思與考量,最終達到思想上解放,行動上落實。
總的來說,實事求是與思想解放需要在以上三個方面去實現統一。思想解放強調了一點“破”,破除與時代相脫節的思想,而實事求是強調了一點“立”,創立與當下相符合的新的思想,二者雖然對立,但是在實事求是的前提下,加快破除舊思想而實現思想解放。我們不能把實事求是當作是一種階段性的認識,而實事求是應該貫穿在實踐活動過程中。我們應該實事求是的把握思想發展歷史進程,現實的個人是人類歷史發展基礎,在發展中把握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在認清事物發展矛盾中,歷史性、科學性的運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實踐活動中實現主客一體,在實事求是中解放思想,在實事求是的實踐活動中推動社會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