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淼
(臨沂大學,山東 臨沂 276000)
法律意識是社會意識的組成部分,是人們關于法律的思想、觀點、理論和心理的統稱。包括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體系兩部分,前者涵蓋人們對法的本質和作用的看法,對現行法律的要求和態度,常是自發形成的,屬于法律意識的初級階段;后者指人們對法律的評價和解釋,對人們的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以及法制觀念等,屬法律意識的高級階段,需經培養、教育才能逐步形成。在我國法律社會構建的進程中,大學生群體的法律意識建設體現了當代中國的文明發展程度,更影響著法治中國的建設步伐。因此學校教育應通過有效的手段促進法律意識在高校中的推廣及滲透,為國家培養遵紀守法、正直自律的優秀人才。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經濟水平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針對人民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步伐卻稍顯拖沓。社會激烈競爭帶來了人們對利益的過分關注,浮躁的社會風氣嚴重影響了文明社會的發展。在學校法律意識的培養過程中,普遍存在著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缺乏對法律的敬畏與信仰的情況,嚴重阻礙了學校的法律教育工作開展,且給學生的個人修養及道德水平的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例如,近年來,大學生陷入網絡借貸糾紛的案例屢見不鮮,其中不乏一部分學生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對金錢、奢侈品的過度追求,從而造成了與個人經濟情況嚴重不符的高消費,最終釀成了難以挽回的后果。這些案例的發生,體現了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淡薄和個人法律信仰的缺失,在面對金錢和利益的誘惑時,無法分辨對錯,最終造成了嚴重后果,影響了學生的未來發展。
目前,我國的高校雖然已經認識到對學生進行法律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實際的執行過程中,仍在存在著一定的局限,主要體現在教育模式較為落后,教育效率低下且效果不佳。高校的法律教育僅依靠法律專業的教師進行有限的教學是遠遠不夠的,一方面專業教師資源緊張,很多教師既要承擔自身法律專業的教學工作,又要承擔學校法律普及教育的工作,導致教師工作壓力巨大,教學工作的開展也是分身乏術;另一方面,非法律專業的教師普遍缺乏基本的法律教育常識,無法結合本專業教學內容進行法律教育的普及,從而導致教學效率的低下;再次,教學的方法仍在停留在過去灌輸式的教育模式當中,教學手段及方法落后,難以吸引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從而造成法律教育和普及的工作無法真正落地,自然發揮不了其效果[1]。
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離不開社會、學校、家庭和學生自身的共同努力,然而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很多學校普遍缺乏對大學生行為習慣及個人修養的管理與提升,只抓學業而放松了對學生道德修養和法律素養的培育工作,造成了法律教育的嚴重滯后。例如部分大學生利用課業時間進行網絡直播等活動,或在互聯網平臺恣意發布一些不合規范的言論,校園暴力事件頻發,學校缺乏對學生的有效監管,甚至針對此類事件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但造成了學生學習成績的退后,更造成了部分學生沉迷于虛假的網絡世界,在金錢和利益面前失去了個人的原則和底線,從而釀成了悲劇。
法律意識的形成,是當代大學生重要的行為與思想指導,因此學校教育應不斷提升對大學生法律教育的力度,加強對學校法制建設的重視程度,將法律教育融入專業課程的學習中,提高學生對社會自然法則的信仰與推崇,將依法治國的理念融入日常教學的方方面面,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將法律意識傳播到學生當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在浮躁的社會中堅守底線與法律道德準則,堅守內心的法律信念與道德底線,從而踐行法律知識,提高自我修養。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學校的教育也應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因此高校法律教育工作的開展,也應當創新思路,順應新時代教育發展的實際要求,以多元化的教學手段促進校園法律教育的有效開展。首先,教師應從自身角度出發,提供法律教學的意識,通過意識的轉變帶動教學工作的創新優化;其次,學校應為學生打造良好的法律教育氛圍,通過法律知識普及教育、法律知識相關活動競賽、法律工作實踐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促進高校法律教育工作的開展;再次,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教學手段,如視頻、動畫、互動、情境等模式,豐富法律教育的方法,以多元化的教學內容帶動學生對法律知識學習的興趣,從而促進教育效果的提升。
學校教育應當本著認真復雜的態度,加強對學生個人道德水平與法律觀念的管理與培養,通過有效的監督機制,約束大學生的個人行為,提高道德標準,建立法律意識。如整治校園網絡直播、網貸、校園暴力等不良行為的發生,聯合家長的力量約束學生的個人行為;加強對網絡詐騙問題的宣傳和普及力度,組織學生學習如何防止網絡詐騙的有效方法,提升大學生的警惕性和法律認知;一旦出現大學生違反法律及道德標準的行為,嚴格懲處,并通過一定的手段杜絕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從而實現學校監管的作用[2]。
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提升,離不開學校的有效管理,因此學校教育應加強對大學生法律意識及道德修養的重視程度,優化法律教育手段,加強監督管理,從而喚醒學生對法律的敬畏與信仰之心,約束個人行為,促進法律意識與道德標準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