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彪
(重慶市經貿中等專業學校,重慶 402160)
茶產業是實施生態保護、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產業。高品質是名優茶的生命線。能完成苛刻工藝和復雜工序的高水平制茶人才是提升名優茶競爭力的關鍵。傳統模式培養的學生只能掌握單地域單茶類加工技能,會加工綠茶的不懂紅茶加工,會加工青茶的不懂黑茶加工,會做“碧螺春”的做不好“西湖龍井”,會做“鐵觀音”的不會做“都勻毛尖”,學生不能貫通茶葉加工、審評、檢驗知識技術,更不能利用審評結果來不斷、反復改進工藝,加工出高品質茶葉。這就迫切需要中職學校加強本專業的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本成果構建了“將三年學制按茶葉生產節律靈活劃分為學校培養季和企業培養季,按生產日歷設計教學日歷,按教學內容統籌學校場域和企業場域,按茶葉采摘加工季節先后順序組織學生在不同地域企業流動學習”的“雙季雙歷雙場域柔性遷徙式”復合化人才培養模式。其做法為:一是凸顯崗位協調能力培養,確立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用人標準一致的導向標。定位同時掌握全國多地域、多種類茶葉加工、審評、檢驗技術技能的復合化培養目標。二是靈活劃分三年學制,建成專業教學內容與企業作業任務一致的資源包。建構能夠與工作體系完全匹配,基于茶葉加工、審評、檢驗知識技術滲透融合的滲融性課程體系,開發配套的教材、精品課程及數字資源。三是組織遷移流動學習,制定教學時間安排與企業生產節律一致的時間表。四是課程開發滲透融合。五是創設師徒教學方式,建立專業教學模式與技術技藝傳承一致的方法集。
一方面“好茶是審評出來的”,學生不能貫通加工、審評、檢驗知識技術,發現解決影響工藝流程、作業流程質量效率問題的能力較弱,不能通過審評檢驗結果來不斷改進加工工藝,加工出高品質茶葉,職業崗位協調能力弱、培養難;另一方面由于茶葉地域性特征,學生只能掌握單地域單種類茶葉加工技能,不能貫通多地域多種類茶葉加工技術技能。
全國各地職業院校茶葉生產與加工專業通常只把綠茶、紅茶、青茶加工的知識技術作為主要教學內容,鮮有把黃茶、白茶、黑茶加工的知識技術作學生核心職業能力來培養。同時,黃、白、黑茶等地方特色茶制作技藝,以地域性、家族性、民間性方式進行傳承,知識碎片化,沒有成體系的教材,缺乏理論化、系統化教學資源。
教學組織安排與茶葉生產加工的季節性、地域性、差異性等產業特性不符,與企業生產節律不同步,教學日歷與生產日歷脫節,學校教學場域與企業生產場域不統籌。學校安排實踐教學時,企業又沒有了生產任務,校內實訓基地又很難建成為企業生產場域,教學過程無法與生產過程對接,項目化教學無法實現,人才培養過程中職業性缺失。
確立導向標:重新確立縱向貫通茶葉加工、審評、檢驗知識技術,橫向同時掌握全國不同地域綠、黃、紅、白、青、黑茶加工審評檢驗知識技術的復合化培養目標,突出“能通過審評檢驗結果對茶葉生產全工藝鏈、全作業流程進行配合調整,提升茶葉品質,加工出高品質茶葉”的職業崗位協調能力培養。建立資源包:打破傳統學科體系思維,將原本各自獨立的茶葉加工、審評、檢驗崗位能力要求,整合為個體同時要完成的“茶葉加工、審評、檢驗”這樣一個完整工作系統所對應的崗位能力要求,按照“把個體要執行的一個個完整的工作系統作為獨立的分析單元”的思路進行典型任務分析,進而對茶葉加工、審評、檢驗的知識技術進行集成,構建體現茶葉生產全作業流程,能夠與工作系統完全匹配的“滲融性”課程體系。制定課程標準,并開發配套的精品課程及數字資源。
通過走訪茶區、拜訪學習、專家座談、文獻查閱、歸納總結的方式,將黃、白、黑三大特色茶的制作技藝,按照“初識:起源傳說、產區分布;探究鮮葉:品質適制、采摘保鮮;初制精制:工藝分解、關鍵工序;品飲:品質特征、沖泡品茗;審評:感官審評、術語解讀;理化檢驗:檢驗類別、化學分析”的邏輯體系和內容結構進行搜集、挖掘、整理,并在反復實踐的基礎上開發系統化、理論化的教材和教學資源。
學校與重慶云嶺茶葉科技有限公司、杭州藝韻茶葉有限公司等不同地域企業結成方案共訂、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的校企聯盟。制定時間表:適應茶產業季節性、地域性、差異性特性,打破固定秋(春)學期制,將三年學制按茶葉生產加工節律劃分為學校培養季、企業培養季,按照“生產日歷”設計“教學日歷”。
總而言之,成果形成的“滲融性”課程開發辦法可廣泛用于非涉農專業,“雙季雙歷雙場域柔性遷徙式”復合化人才培養模式在茶葉生產與加工專業及其他涉農專業中具有很好的推廣應用前景,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發展具有生態保護、精準扶貧功能的茶產業培養人才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