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全芳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西村一中,江西 宜春 336000)
引言:所謂互動教學,具體來說就是通過創設互動教學情境、借用多媒體技術、課內課外互動結合的方法增加老師與學生以及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以達到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探索熱情,改善語文基礎學科教學現狀的目的。
初中階段的學生大多處于心智發展的重要時期,思想個性獨立鮮明,興趣愛好差異較大。作為老師,如何創設富有特色的互動教學情境,建立和諧穩定的師生關系是教學中的一大挑戰。老師可以通過師生互動式課文朗讀、分組互動合作、角色扮演舞臺劇等多種互動教學情境來替代舊有的單一教學模式。老師在講授課文時不僅要著重講解課文里的重點知識,而且要注重課文情境與問題的結合,通過創設情境來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和作者的內心情感,幫助學生高效學習。【1】
例如《范進中舉》一文,老師向同學們提問封建社會選拔人才的方式以及科舉考試的相關知識,然后由科舉制度的利弊引申到《范進中舉》中范進的命運。在進行該課教學時,可以將班內同學分為三組進行表演,第一組表演第一部分(對應課文的第一二段)范進進學回家到中舉前的情況;第二組表演第二部分(對應課文的第三段到第十段)范進中舉后情景,著重表演范進中舉后喜極而瘋,更加表現出文章的諷刺意味;第三組表演第三部分(對應課文的第十一段到結尾)張鄉紳拜會和胡屠夫受贈。在這節課中運用舞臺劇的互動表演形式能夠更好地體現出前后的強烈對比,使范進、胡屠戶、張鄉紳的形象深入同學內心,深刻感受人物形象,體悟清朝小說家吳敬梓寫作文章時的內心想法,以愉快輕松的方式掌握了課本基礎知識。
伴隨著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多媒體技術能夠與語文教學巧妙結合,創新了傳統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優化了課堂氛圍,提高了教學效率。豐富的多媒體素材對于學生理解課文、發散思維也具有重要意義。因此,作為新時代的老師學會使用多媒體技術,將新型技術手段融入課堂中來,努力為學生們創設出高效有趣的語文課堂是十分必要的。而多媒體技術在語文課堂中的應用不僅僅限于幻燈片,還可以以視頻短片、音樂選段和詩詞朗誦的形式出現。
例如《蘇州園林》一課,在上課前老師先行播放蘇州園林的圖片幻燈片,配以蘇州地區特有的樂曲,將同學們帶入到蘇州園林的文化氛圍中。然后在正式講解課文之前,先讓同學們觀看一小段蘇州園林紀錄片,通過視頻同學們能身臨其境體會到“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美譽的由來。在此基礎之上,老師再進行課文段落的詳細講解,同學們帶著對蘇州園林美景的渴望聽講更加專注,可以說是一舉兩得。再比如《沁園春·雪》這篇課文,課文篇幅較短,但字字經典。在學習這篇課文前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找到網絡上較為經典的朗讀版本,播放給同學們欣賞。通過聽專業人士的朗讀,能夠幫助同學們斷句分層,找出文章的著重詞,更好地體悟作者當時的心情。
當前初中語文教學存在的一個重大問題就是課內知識學習與課外生活脫節,學生們在語文課堂中學習到的知識并不能較好地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作為初中語文老師,應將課堂上的知識進行拓展延伸。比如老師可以通過設計課后討論題,讓學生們充分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這一教學方法有助于搭建教師與學生或者學生與學生之間溝通的橋梁,提高課堂有效教學水平。【2】老師可以在課后根據同學們的個人興趣成立不同的興趣小組,可以根據現代散文、名人軼事研究、詩歌鑒賞研究劃分小組,在課余時間根據各小組成員的特征分別指導。
例如初一上冊的科學知識說明文《看云識天氣》,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云和天氣的關系以及云的變化與天氣變化的關系。在上課前,老師可要求同學們搜集關于天氣的諺語和詩歌,班內交流,建立一個小型的天氣預報站。而作為課后延伸,老師則可以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們用本課學過的說明方法,寫一篇小小說明文,向同學介紹一種自然現象。或者設計一道連線題,將我們常見的天氣情況與一些自然現象相匹配,同學們在完成習題的同時一定會查閱相關資料或者求助老師同學,無形之中豐富了同學們課外知識,將課內知識進行了有效延伸,與此同時也增加了師生間以及同學與同學之間的互動。又比如《故宮博物院》一文,老師在課前要求同學們進行預習和課文通讀,在上課時挑選同學作為故宮導游,根據老師播放的故宮圖片向同學們介紹他所了解到的故宮。同學的講述往往比老師填鴨式的講述更能吸引同學的注意力,進而更有助于學生掌握相關語文知識。
總而言之,作為初中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利用多媒體資源和課內外知識,將互動教學方法具體運用在初中語文教學課堂中,努力構建新式互動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