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應洪
(貴州省遵義市新蒲新區永樂鎮驪龍小學,貴州 遵義 563128)
閱讀作為小學語文教學內容中重要的一部分,一直以來受到教育學界的重視。“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很好地詮釋了閱讀帶來的最直接的好處。但實際上,閱讀教學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能幫助學生從閱讀過程中感受世界其他地方的人情世故、風俗習慣等,更好地了解世界,了解社會。但由于受到傳統的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在教學方法上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學生的學習氛圍十分沉悶乏味,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進行閱讀學習的興趣,也使得教師的教學效率降低。接下來筆者將結合自身的經歷就以上問題提出個人見解。
縱觀當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氛圍都十分沉悶,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習,效率自然會非常低下。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畢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擁有了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就有了學習的動力,能幫助學生更加主動的進入學習狀態[1]。
小學生處于好奇心重、自律性差的階段,教師往往要對學生加以管教才能讓學生們改正不好的行為習慣,在學習上要更加嚴格要求才能讓學生們主動進行學習。但由于小學生存在著逆反心理,他們對于教師的管束往往會很反感,最終導致師生關系不和諧。所以,教師如果想用傳統的教學方式迫使小學生學習是很難實現的,只有通過培養小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鼓勵他們找到學習的動力,才能使得他們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建立師生間良好的關系。
當我們對某樣事物有興趣時,我們就會對這樣事物產生探究的好奇心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快樂中學習才是我們最理想的學習狀態。興趣的產生就能很好的幫助學生找到這種狀態,并在這種良好的學習狀態中找到自己學習的目標,并為此不斷努力[2]。
語文與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生活無處不語文,教師要利用這一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將閱讀教學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為學生們創設生活情境。小學生都有生活經驗,在這種熟悉的情境中進行閱讀學習,能幫助他們找到歸屬感,不會對知識產生陌生的畏懼感。同時,生活中鮮活的實例可以讓學生們產生興趣,進而促使他們產生對于知識的求知欲,在這種狀態下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3]。
例如,在學習《雷鋒叔叔,你在哪兒》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在課前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大家有沒有在現實生活中幫助過別人呢?或者自己有過被別人幫助的經歷呢?鼓勵學生將自身的經歷講述給大家聽。然后,再進一步的提出問題:大家在接受來自陌生人的幫助時一定會感受到無限的溫暖,而你在幫助別人時也是在傳遞自己的溫暖。在20世紀,有這樣一個人,他像大家一樣,在生前幫助過無數的人,他的事跡一直流傳至今。今天我們就要走進這個人的事跡中,感受他帶給世界的力量。這樣一來,學生在分享個人經歷時,就能拉近學生與語文課文的距離,讓他們產生學習的興趣,進而更好地促進教師進行教學。
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教學設備走進課堂。多媒體作為科技的衍生物之一,在教學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要緊跟時代的潮流,學會如何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們進行閱讀教學。多媒體是將聲音、圖像、影像結合起來的一種技術設備。教師可以將抽象的文字轉換成具體的圖像或聲音,調動學生多感官進行學習,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生對于閱讀學習的興趣[4]。
例如,在閱讀《鄧小平爺爺植樹》一文時,學生們對于鄧小平爺爺可能還不太了解。教師可以在課前為學生們搜集介紹鄧小平爺爺的人物簡介,同學們通過觀看視頻了解鄧小平爺爺的個人簡介。學生對文章的人物有了基本的了解就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更準確的把握文章想傳達的意境。又如,在學習和景物描寫有關的文章《 夏夜多美》時,教師可以將文中不太容易理解的語句通過圖片展示出來。“水池里,睡蓮剛閉上了眼睛,就被嗚嗚的哭聲驚醒了。他睜開眼睛一看,是一只螞蟻趴在一根水草上”“螢火蟲在前面點起了亮晶晶的小燈籠”等語句,教師可以將這些畫面轉化成圖片,對應著圖片向學生們進行講解,幫助他們進行理解。且圖片這種色彩鮮艷的事物往往會極大地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興趣的培養對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來說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教師在培養學生興趣時,要積極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一種熟悉的情境中走入文章,與作者同呼吸,共命運,感知穩藏其中所要表達的思想;利用多媒體,調動學生多感官進行學習,將抽象的知識轉化成具體的圖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希望教師能積極響應新課改的號召,將興趣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培養措施落到實處,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到知識帶來的快樂,切實提高自身的語文閱讀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