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堅
(江西省上饒市弋陽縣葛溪中心小學,江西 上饒 334400)
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培養目標是以學生的能力為主,但是如果教師一味的采用練習的方式,久而久之就會讓學生產生厭倦感,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所以單從這方面來看,實行多樣化教學是十分必要的。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數學要成為學生具有實用價值的知識,也就是說所學知識要充分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讓學生可以學有所用。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傳統教學模式 提出挑戰,教師不能再將知識局限于課堂之中,要用多樣化的方式引導學生學會利用數學知識,由此可見多樣化教學的重要性。
所謂生活化教學,主要是指將教學活動與內容盡可能的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以此方式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愿望,讓學生將生活與學習進行完美的結合,獲得實用性知識,提高學習和生活能力。作為新時代的教育要求,教師傳統模式教學已經無法滿足現實的需要,所以教師只有對教學進行“生活化”創新,實現多樣化教學,才能提高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實現生活化教學,主要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足夠熟悉,并在進行每一節課的備課之前,將所要講的內容與生活實際進行聯系,找到在生活中可以提現這些知識的地方;在課堂上更好的呈現給學生,使學生意識到數學無處不在,提高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進行《比一比》這一課的學習時,教師可以將現實生活中比較的例子應用到課堂中,就像小朋友們經常愿意與自己的父母或是哥哥姐姐比身高;還會喜歡和其他的小朋友比誰有更多的玩具,這些都是比的概念。教師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將“比”的概念講授給學生,使學生可以更清晰的理解這一內容,這樣的方式遠比單獨講授理論知識更易于學生的理解,教師還可以將生活中其他比較的例子展示給學生,使學生日后在生活中遇見類似的事情,就可以想到“比較”的概念。
小學數學作為學生數學學習的基礎階段,對學生日后的學習有著重要影響,同時對于小學生來說,剛開始接觸數學學習,沒有基礎的鋪墊,很多知識對于他們來說過于抽象,不利于他們的理解,經過一段時間就會失去對數學的興趣,所以只有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才能有助于學生更好的體會數學、培養對數學的興趣。小學生的年齡較小,沒有形成足夠的自控和自制能力,學習易受外界影響,對具體的、有趣的事物現象會表現出更大的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利用各種各樣的物體將學生所不熟悉的內容展示出來,這樣就可以將教師所描述的知識變成看得見、摸得到的具體事物,使學生對知識有了更深的體會,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學習計量單位米和厘米時,經常會有學生把兩種長度單位弄混,在做練習題時讓人啼笑皆非,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可以在講解練習時,將題中的物體盡可能的展示給學生,像粉筆、卷尺、水果刀這樣的物體隨處可見,也通常是出題的重點;有些物體教師無法在課堂中展示,可以讓學生課后回到家與家長一起進行測量。這樣將書本上的文字轉化為具體的事物,學生不用只通過想象和猜測學習,而是有跡可循,有助于學生更牢固的掌握知識。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更多的關注點在于知識的傳授和學生的掌握情況,沒有關注學生對知識的自我理解,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每個人對知識都可能有不同的認識,這一點為教師所忽視,也就導致了學生學習不靈活、只會“死知識”的現象,所以教師應該更多的關注學生對知識的看法,耐心傾聽學生的觀點,尊重學生們的不同想法,和學生建立平等的關系,以討論者的身份和學生多進行互動和交流,這樣才有助于學生愿意將自己的意見分享給教師,教師才能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找到教學的關鍵,制定更符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案,提高教學的質量。
結束語:綜上所述,隨著社會和時代的不斷發展,教育也不能止步于原地,要跟上發展的腳步,不斷革新教學理念、不斷創新教學方式,積極順應新變化,這樣才能使教育的水平有所提高。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師所面對的學生是在新時代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接班人,不能再延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只有教師充分了解現代學生的學習需要、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才能使教學更符合學生的特點,使教學質量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