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金玲
(河北省大城縣孫毅小學,河北 大城 065900)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實現(xiàn)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立體發(fā)展。語文教學不是讓學生掌握多少字詞等語文知識,而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為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未來社會不是需要掌握多少語文知識的人才,而是需要能夠運用語文知識解決現(xiàn)實生活問題的人才。因此,語文教學要改變傳統(tǒng)單純肢解課文,全面優(yōu)化課堂結構,讓學生掌握靜態(tài)語文知識的做法,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開發(fā)學習的潛能,發(fā)展良好個性,培養(yǎng)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指導他們掌握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并鼓勵他們采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逐步提高自學能力。下面結合自己多年教學經(jīng)驗,談幾點如何利用微課促進語文課堂結構優(yōu)化策略。
方法的教學是最根本的知識教學。學過的知識成千上萬,但留下的只有思想和方法,傳統(tǒng)的教學讓學生通過大量訓練,讓學生運用教師告訴的方法,學生處于被動狀態(tài),學習效果低下。教師要注重學習方法的引導,讓學生在經(jīng)歷知識的過程中感悟方法,并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在教學中,教師要擅于精講,長于點撥,自然地滲透學法,使學生在學習一篇具體的課文中,在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悟出學習方法,抓關鍵處精講,扶助學生在實踐中消化,以加深理解。放手讓學生自學,以形成初步的能力。如教學《春天的雨點》一課時,用微課展示學習課文方法,讓學生根據(jù)視頻總結讀書方法。學生通過認真觀看,知道閱讀課文過程中,要學會做上讀書記號,再分析做上記號的句子、詞語,進一步理解做讀書記號的好處。在學生基本掌握做讀書記號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的讀書習慣。并在平時的閱讀中進行檢查。學生只有在掌握了學習方法,并在運用方法中體會到了成功,才能把這些方法真正內化為自己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常用的學法遷移也是在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的過程。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對于學生的學習,教師不能只注重這20 多個例子,更要教會學生在例子的學習中掌握解決類似問題的能力和方法。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教材的學習,實現(xiàn)用教材教的目標,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從抓住教材中重點和難點入手,從整個單元的重點和難點出發(fā),抓住重點課文進行詳細備課,對課文中的重點段進行層次教學中進行重點分析。如教學按事物的幾個方面給課文分段單元的文章時,可以抓住單元重點課文《威尼斯的小艇》一課進行指導學習。教師把《威尼斯小艇》的學習過程制成微課。結合觀看微課,指導學生回憶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分段的方法,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并引導學生思考:課文分幾個方面來寫威尼斯的小艇?學生通過小組討論,逐步理清課文內容,課文分別寫了:威尼斯的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威尼斯的小艇的外形和乘坐的感覺;船夫的駕船技術;威尼斯的小艇在威尼斯的作用。在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深入分析,并滲入“按事物有幾個方面進行分段”的方法,學生有了對課文深入理解的基礎上,分段教學也順理成章了,同時也提高了分段教學的質量。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海底世界》,鞏固“按事物有幾個方面進行分段”的方法。課堂教學有效地改變了教師單純說教,學生機械記憶的狀況,學生的主動性得到發(fā)揮,能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得到有效體現(xiàn),課堂結構全面優(yōu)化。
閱讀過程就是與作者對話、與文本對話、與自己對話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對文本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因此,實現(xiàn)個性化閱讀,發(fā)展學生個性化閱讀的能力的一個基本前提就是就是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學生的主體感受,這也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有效策略。如教學《沙漠里的“船”》,由于生活環(huán)境不同的關系,學生對于沙漠、駱駝的情況知道得很少,如何讓學生理解呢?教師可以設計水中正在航行的船,及與沙漠中行走的駱駝結合展示的微課,通過兩種情形的比較,讓學生很容易理解了“船”是指駱駝,是沙漠里的交通工具,所以人們把它叫作沙漠里的“船”。然后教師提出駱駝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活?它有什么特點?它如何適應沙漠而生活?有什么作用?駱駝的“特點—本領—用途”三者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引導學生讀議。這樣通過思維訓練,逐漸培養(yǎng)小學生的閱讀能力。
教師根據(jù)教材的編排意圖,在課后練習中選取與課文重、難點有關的內容,從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出發(fā),設計有針對性的拓展性的微課,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重點訓練項目的有關知識,真正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如《春天的雨點》學習后,把寫作方法制成微課,指導學生運用已學的借物喻人的方法,進行習作訓練,先寫物,再寫人,寫人是為了寫物,但最終目的還是用物來啟迪人,運用這樣的寫作方法進行一次練筆,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課外練習并非只是對課堂教學知識的鞏固,更應該是學生學習能力培養(yǎng)和提高的大舞臺。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和布置微課,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同時也發(fā)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對學生的綜合語文素質的培養(yǎng)有了一定的幫助。如設計《曹沖稱象》的微課,教師讓學生結合微課思考:曹沖是怎樣想出這個辦法的?你從中受到了什么啟發(fā)?曹沖是聽了官員們的說法而得出方法的:一個說造一桿大稱,能稱起大象,于是曹沖想到了船。另一個官員說,把大象割成一塊塊,曹沖于是想到了石塊組合代替割開大象,讓學生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善于總結別人的長處,集中他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