庹琚
(重慶市酉陽縣民族小學校,重慶 409800)
精細化的課程教育,對兒童心智的關注以及對兒童教育的前瞻性都表現出社會對小學階段的重視。然而,當下存在的諸多弊病也暴露出教育中對兒童成長的不利之處,比如,生硬死板的機械訓練是為了讓兒童具備被強化訓練的、形成條件反射似的解答能力。這極大地降低了教育的質量,違背了教育的初心。本文將對小學教學方法進行一個敘述,以幫助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
小學階段,學生的數學感受力和邏輯判斷能力都是較弱的,教師忽略數學論證過程直接得出結論的教學方法難以引起學生的舒適感和興趣,直接以知識為導向的教學方法也難以讓學生正真的接受知識。所以令教師在教學上煩惱不已的是,因為年齡的幼小,對于學生而言,學術性的數學討論是難以進行下去的;直接結果性的教學又會增加學生的厭惡之情。在這種矛盾之中,導致教師對自己的教學產生了極大的困惑。既要增加學生的數學過程感,也要顧及學生數學學習的成果;既要讓學生對數學產生真正的興趣,也要防止學生因為過度的練習出現格式化和鈍化的現象。所以,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轉變當下的教學策略,改變忽略數學問題過程的現狀,學會讓學生去表達、去探究、去質疑、去爭論。通過學生自身的探索,形成兒童基本的數學理解力和數學感覺。
學生形成以上能力,最重要的教學方法是設計實際的問題背景,給予學生真實的探究感,在知識獲取的過程中,讓他們形成獨特的知識感受能力和解決能力。在學習乘法運算的時候,很多教師是直接讓學生記住乘法口訣,再進行課堂講解。其實,教師可以通過排隊等案例幫助學生理解。例如,有6個學生,將他們分別排成1排、2排、3排、6排。每排有多少個人呢?教師可以用模具、繪畫等方式進行探討和研究,從而增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感。將問題實際化,真實化的訓練可以學生參與到學習之中,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參與感、獲得感。
當下小學教育正在逐漸向這個方面轉變,讓數學教學變得有趣,讓學生的各個感官參與到學習之中成為教師課堂教育轉型的目標。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學生要有一定的主動性、積極性才能讓實際問題課堂進行下去。否則,這樣的教學只會演變成一堂鬧劇和教師表演的舞臺。
教材知識的結構影響著教師教學結構的設計,按照書本內容規范安排是多數教師的選擇。書本內容是死板的,學生卻是鮮活的,教師如果按照書本一板一眼的進行教學設計,顯然是不合理的。比如,小學教材中,是先學10以內的知識,再是學習十幾加十幾的數學運算,實則這與10以內的計算法則是相同的規則。所以,教師在進行授課的時候,需要對書本內容進行簡單的整合、刪除、調整。將相同難度和相似內容的知識結合在一起,重新進行結構化安排。這種調整看似簡單,但是對于學生的學習來說,它卻有著非凡的作用。它放棄了原來呆板的數學結構,從小學生學習規律出發,注重學生的實際情況。
知識結構的重組主要分為不同領域知識之間的重組、同一體系內部知識順序的調整、不同階段學習內容的有機整合。不同領域知識的結合,它實則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究,對學生靈活利用知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不同領域知識的結合有利于將學生的知識形成一個網,將各個知識彼此之間緊密的聯系起來。比如,在實際問題中計算籃球場的面積,它需要學生具有乘法知識,能夠計算長方形、圓的面積。這就將幾何圖形的知識與代數知識聯系在一起了,在數學學習中,常常是將各種知識進行組合,環環相扣,最終算出結果。
同一體系內部知識順序的調整是指將小學書本中的某些知識進行一個調整,將知識關聯密切的本分聯系在一起,以貼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這種調整往往是建立在教師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知識通透熟悉的基礎之上。比如,小學除法運算和分數運算實則是分離開來的,兩者之間跨了較大的時間。實則分數是除法運算的變形和另一種表達方式,教師可以將兩個內容結合在一起。
不同階段內容的整合是指將數學中各大塊的知識結合在一起,比如幾何數學與代數相結合,將實際問題與理論問題結合在一起,未知思想與實際算術思想結合在一起。這種結合的跨度大,對學生的要求也更加高。但是,它能夠加深學生對數學的理解,提高學生的符號認識,加深學生的建模意識,從數學方法論的角度出發接近數學知識的真理。不論教師采用何種整合模式,它都體現了教師對當下教學的創新,對知識內容的整合處理,對教學方案的更有效設計。
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再適合當下學生的學習,新時代的學生有新的問題。教師要有新的教學方法、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創意才能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傳遞知識。以下提出兩種較新的教學方式以供參考。一種是主題介入教學方法。隨著對學生實際問題解決能力要求的提高,教師設計了一種主題教育方法,即以某一實際生活問題為背景,貫穿數學知識的整個過程。比如,教師以銷售某種商品為實際背景,可以進行加法、減法、乘法、除法等相關知識的講解。另一種是數學構建教學法,它是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為主,教師以問題提出為教學線索,將知識轉化成為問題,將問題又過渡到知識,從而達到知識問題化與問題知識化有機結合在一起。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創新教學方式是當下教師面對新的教學環境提出的,它體現了教師積極思變、勇于創新的精神。教師要想達到教學創新必須具備先進的教學理念,豐富自己的教學思維,不斷開拓眼界。在創新的過程中,教師必然會遇到一些不可避免的困難和矛盾,也會受到傳統教育的阻礙。但是這是教學的必然過程,教師要學會去面對。
小學教育實則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用生命影響生命,用生命推動生命的過程,教師是學生最為重要的標本之一。小學階段給學生談邏輯知識、邏輯理論等,過于寬泛和龐大。教師要思考,在小學階段帶給學生什么更重要。比起死記硬背的知識,學習興趣于該階段的學生而言更重要,這有助于他們形成獨特的感知系統和感知習慣,從而對之后的學習產生根本性質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