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蓉
(南部縣棗兒小學,四川 南部 637300)
引言: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要逐漸轉變為生活化教學模式,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實際應用的能力。所以,教師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起到引導而非主導的作用,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并且要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實際存在的數學問題,而不單單是將書本上的知識被動的灌輸給學生。只有這樣,才能讓數學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便于學生充分理解吸收所學的知識,學以致用。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的教學模式下,學生接觸到的數學內容大都來源于教材,教師授課也圍繞教材展開,因此導致教學形式過于單一,學習過程乏味無趣,學生對于外界日益更新的知識了解的少,在課堂上所學到的內容無法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極大地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熱情。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教學過程偏向于模式化,師生之間的溝通少,常常只是單純的知識流通,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課堂上教師講授的內容,教師對此并沒有充分的關注,因此才導致在授課過程中,學生學習的興趣、認真程度都不高,學習的內容不完整,學習效率低,自主學習的能力無法得到培養與提高。
小學生的思維模式偏向于感性化,對于數學這種較為抽象,講究邏輯性的學科,只有和生活實際相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最大程度的理解與接受,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與積極性。如果單單只是講解書本上的知識,而不與實際相結合,那么學生將很難記住這些枯燥抽象的概念,并且在遇到實際問題時,無法將其正確的應用,學習的成果必定會大打折扣。
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可以根據當天所要講授的內容,描述一個發生在現實中的情景,并就此提出問題,讓學生能夠根據所學內容來思考問題、聯系實際生活、自主解決問題,大大提高學習的效率。例如在講到《矩形的認識和計算》時,教師可以對學生們提出問題:“生活中有很多的事物是矩形的,同學們知道有哪些嗎?”學生聽完問題,開始聯系實際生活,回想有什么事物是矩形的,然后可能會回答桌子、書本、門等其他各種各樣的答案。此時,教師要學會傾聽學生的答案并給予他們答復,讓學生能感受到自己回答問題得到了教師的認同,這樣學生心中才會有一種成就感,才更加的有積極性來繼續學習。另外,教師必須保證課堂上的每一位學生都保持著思維的活躍,要讓每一位同學都能夠參與進來。在確保每位學生都思考過之后,教師再開始問下一個問題:“同學們說的這些東西,有什么共同點呢?”這時,學生就會想:書本的形狀和門的形狀有什么共同點呢?于是就又有了許多不同的回答,課堂氣氛也就又活躍了起來。最后,教師要把學生們的答案總結歸納一下,糾正錯誤,把正確的答案告訴學生:“矩形兩組對邊平行且相等,四個角是直角。”這樣的話,在這堂課上,學生們參與了這個思考的過程,對于知識的記憶也就更加的深刻,而教師在這堂課上則起到了一個引導的作用,給學生們營造了一個思考的環境,讓學生們自主學習,而不是僅僅只給學生們講講枯燥的概念,讓學生被動的去接受,那樣的教學肯定效率低下,并且被學生厭惡反感的。
生活化教學的前提是課堂上的雙方都能夠接受這種新模式,而要想達成這一點,就非常考驗教師的教學水平了。在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下,教師授課基本都按照教材來走,使得教學過程過于模式化,教師沒有屬于自己的教學特色,課堂氣氛沉悶枯燥。而在新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則需要對書本上的知識進行消化與總結,將枯燥抽象的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起來,在教學過程中轉變成自己的內容,讓學生們能夠更加輕松地接受,從而提高授課的質量。當然,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對于數學教師來說,這確實是一次挑戰,但同時,這也是一個提升自身教學素質的機會。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必須將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轉變為生活化教學模式,讓書本上的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緊密聯系起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創新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得到全面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