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長虹
(吉林省長春市第十九中學,吉林 長春 130000)
在平時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隨著與學生交往的深入,很多老師都在慨嘆學生的道德品質修養滑坡。突出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公德意識和公德心;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不懂感恩,沒有孝心,缺乏擔當;生活沒有目標和規劃,不肯努力付出;不懂文明禮貌等等。這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是應試教育的影響。應試教育的影響使社會與家長對學校的評價依然是孩子的分數。這就使得學校和教師不得不拼命抓學生學習,至于思想上的困惑、感情上的挫折則視而不見,對思想上消極傾向不能及時正確引導,結果致使學生思想上的問題越堆越多。
二是家庭的影響。當代中學生不少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受到父母及祖輩的百般溺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對于家長來說,只要孩子學習好,其他都是小問題,對子女的品德培養和心理引導缺乏應有關注。這就使得孩子變得自私、自大,又極為脆弱,心理承受力差。
三是社會風氣的影響。社會風氣對學生思想品德有很重要的影響。各種社會風氣、社會潮流一陣陣地涌向校園里的莘莘學子們,他們去看、去聽、去比較、去鑒別、去模仿或摒棄,這個過程就是在社會風氣吹動下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過程。
四是同齡群體的影響。同齡群體包括同齡朋友和同學。美國心理學家阿希通過實驗得出這樣的結論:一旦個體處于群體之中時,就與該群體融為一體了。當他獨自一人時,他可以以一種十分冷靜和明朗的態度看待某一事物,但是,一旦置身于某一群體而且該群體表現出自己的傾向時,他就不再單獨地依賴自己的判斷看待事物了。實踐也證明,從眾行為大量存在,尤其是朋友圈或其他同齡群體里,群體取向的壓力是相當明顯的,許多同學都不愿意孤立于群體而獨行。
學生這樣的到的現狀顯然不符合當前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現代社會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這就要求我們廣大教師要培養出更多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復合新人。所以我們要充分發揮語文學科人文性的特征,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
語文教學在學生道德品質培養中有怎樣優勢?
語文學科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學科具有母語教育的特殊性和優越性,語文教材因而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因此,發揮語文教學的德育功能一直是受到國內教育界高度重視。
那么怎樣充分利用語文學科的特點,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呢?
1.利用語文課的優勢,強化語文課堂的育人功能。
(1)可以通過課文講授中對歷史背景的簡介,對作者生平事跡的了解、課文內容的小結等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如在學習《夢游天姥吟留別》時,講“鐵杵磨成針”的故事,教育學生做事貴在堅持,通過李白一生的經歷學習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傲岸人格。學習杜甫的作品,教育學生要憂國憂民,胸懷天下;了解蘇軾的人生經歷,告訴學生面對人生挫折要豁達、灑脫。
(2)通過對文學作品的解讀、分析,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道德滲透。綜觀現行的中學語文教材它們無不反映著作者的愛憎、熾熱的情感。文章不是無情物,“情動而辭發”,任何體裁的文章都會有思想有情感。“大凡有藝術價值的作品總創造了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在這完整的藝術世界里一般又浸透了作者熱烈深沉的愛憎之情,因此這樣的藝術世界常常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通過引導學生閱讀一篇篇文質兼美的課文讓學生與一個個高尚的形象接觸,與種種高尚的思想接觸,使他們的思想、道德、情操、意志、性格受到熏陶和感染,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這實際上已使德育滲透于語文閱讀教學之中了。
(3)通過作文教學,讓學生從歷史與現實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實施道德素質教育,僅靠課文講授是遠遠不夠的,作文教學也是一條重要門徑。白居易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我們在進行作文教學時,要有意識地對學生施行德育。初中作文以記敘文為主,在寫人敘事中培養學生珍惜親情、友情,教育學生為人要學會感恩、堅強、寬容、樂觀等。
2.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豐富學校德育內涵。
由于語文教學的課堂時間有限,所以僅靠課堂時間對學生實施德育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該充分利用教學以外的課外活動來補充配合課堂德育的實施,占領第二課堂這塊德育的陣地。如向學生推薦對青少年身心健康有益的文學作品,閱讀后召開讀書會;舉辦詩文朗誦會;舉行作文和演講競賽;針對學生所關心的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組織辯論會;祭掃烈士陵園;觀看愛國主義教育影片。這些活動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拓寬了他們的知識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在耳濡目染中對他們的思想培養和人格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可謂一石多鳥。
3.實施校本教材,加強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她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培養了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我們在新時代進行青少年道德建設的重要思想養分,它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青少年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理想信念的教育有著極為重要的導向作用。因此,我們開設了《弟子規》、《論語》、《增廣賢文》、《中國古代詩歌閱讀鑒賞》校本課程,充分展現傳統文化的魅力,培養學生道德品質。
蘇霍姆林斯基說:“道德教育的核心問題,是使每個人確立崇高的生活目的。”語文教育要時時滲透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在課堂教學和豐富的課外活動中育快樂之人,育道德完善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