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淑敏
(貴州省正安縣第一完全小學,貴州 正安 563400)
近年來,我國基礎音樂教育有了很明顯的提升,由國家藝術法規文件的支持到地方的項目規劃,逐漸對我國藝術教育予以了更多的重視,對校園合唱的支持也逐年提高,童聲合唱得到了很大發展,北京天使合唱團作為國內少有的專業童聲合唱團體更是以清澈優美的和聲享譽國內外。但是我國教學現狀并不樂觀,大部分學校對于童聲合唱方面都難以達到該有的重視程度,并且由于環境 的影響、地域的影響、師資力量、政策法規的影響等等,使得國內小學音樂合唱教學雖然有,但是并不能達到預期的理論效果。音樂課一定要讓孩子們大膽地“動”起來,讓學生動手也要動腦,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主動,讓他們積極的參與進來,真正的去音樂世界邀游,得到美的感受。可通過一些音樂游戲和舞蹈動作活躍課堂氣氛,也可以給孩子們多點時間和空間進行自由思考、討論,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把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成為主人。我深深體會到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面地提高學生的素質,必須進行師生課堂行為的轉變。教與學是一個雙刃劍,師與生都是教改的主體,只有充分調動這兩方面的積極性,轉變課堂行為,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興趣教學一直以來是各個學科都在不斷努力的方向,音樂課程本身就是很吸引學生的課程,其中童聲合唱環節的合成交疊、合唱效果一旦形成,會更加讓學生感興趣,并且產生濃濃的成就感。結合學生心理生理特征,教師可以多在課程中加入一些流行元素,如流行音樂的演繹,以及合唱和聲演示,并多與學生進行互動,以及課前要求學生進行授課內容精彩展示的準備,再結合多媒體教學,這樣積極調動學生積極性,并激發學生成就感,適當地進行鼓勵,一定能夠使課堂效果更好。如果孩子本身對音樂感興趣的話不需要教師花太多的時間去提醒她,而是他自己就有想學心理現象。好奇心是很值得利用的心理現象,比如給孩子們一些樂器的學習,音樂認識的簡介等學習。可是在農村的課堂上是很少有樂器存在的,比如現在一般的都有節奏練習的小樂器 :響板、鈴鼓、三角鐵、小鼓等。沒有這些樂器我們應該怎樣練習節奏呢?怎樣帶動好奇心呢?其實大可以從身邊發現我們的樂器,比如節奏練習的時候我們可以以拍桌子、拍手、拍肩膀、跺腳等方式。我們也可以自己教學生制造樂器,比如農村的竹多,可以教學生制作簡單的小竹笛,用不同大小的杯子裝水來做樂器,有的還可以用葉子來吹奏等等。這樣不僅可以帶動孩子的好奇心,還可以提高他們的注意力,這樣的課堂效率不就自然高了嗎?學生只要有了興趣,就會有學習的積極性,就會由被動變主動,由死記硬背到靈活運用,由乏味變趣味,從而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而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與教師積極引導和教學藝術是分不開的,教師應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用教育的藝術把學生的興趣引向音樂的學習領域。
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課堂教學改革也隨之而來,小學音樂教育普遍為單純的唱歌教學,其課堂內容枯燥,教學方法呆板,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現行音樂教育觀念、內容、方法、手段和評價體系等方面已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發展的要求。這種狀況影響著音樂教育審美功能的有效發揮,制約著小學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因此,我們必須用新的理念,新的教學方法,轉變教學觀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增強學生動口、動手的能力。筆者在音樂課堂教學改革中,開展了一些教學實驗,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音樂教學的目的是使得學生在音樂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審美的意識與能力。在音樂教學中,我們不應該拘泥于某種特定的方法、某種特定的教學模式,而是應該靈活、多變,多方式、多方法的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習能力,鼓勵大家追求個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逐步培養起他們正確的審美觀,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與能力。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尤其是低年級的兒童,他們都具有愛唱、愛跳、愛玩的天性,唱唱跳跳就是孩子們的一項生活內容,作為教師就要充分利用這些特點,在教學實踐中,適當地采取啟發提問法、體態律動法、自由參與法、分組比較法、現場錄放法、課件激趣法等方法,使他們在感到有趣味的過程中學到音樂知識,得到審美教育。
不同于語文和數學這種常識學科的學習,音樂歌唱教學對學生的歌唱技巧要求較多。在實際教學時,教師不可因為過于追求教學效率而忽略對學生的基礎技巧的培養。俗話說得好:“萬丈高樓從地起。”在對小學音樂歌唱的有效性探索的過程中,人們普遍得出培養有效的音樂歌唱技巧是提高音樂歌唱有效性的重要內容。其中重中之重就是培養小學生的發聲練習。教師在教學時應該注重學生的發聲技巧訓練,由于這一過程對于小學生來說是枯燥乏味的,教師應該在教學時注重增加教學的趣味性。例如,教師可以通過進行學習小組的劃分,使學生可以在小組成員的共同糾錯,相互鼓勵下完成發生練習;教師也可以利用視頻教學,讓學生根據視頻中形象生動的畫面來進行發聲練習。
當然,提升歌唱有效性教學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提高學生的音準。音準的好壞關系著歌唱的效果好壞,小學生對于音準這種概念大都比較陌生,教師可以采取生動形象的比喻來使學生理解音準這一概念。在教學之外,教師應該走進學生,給與他們及時正確的指導,了解每個學生的嗓音特色,并及時糾正他們在歌唱中的不良的習慣。就目前階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比較傾向于采用達爾文手勢來糾正學生的音準,為了提高小學音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可以多利用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音準和音高。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器樂設備幫助小學生提高音準,利用視頻教學也是一個有助于提高音準的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