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容 楊越 顏已睿
(四川省宜賓市宜賓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宜賓 644000)
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又簡稱為“大創計劃”,2012年,國家出臺了《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十二五”期間實施高等學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和《教育部關于批準施“十二五”期間“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2012 年建設項目的通知》兩項重要的政策文件。在國家和全國各高校的大力鼓勵和支持下,大學生可在校期間自主申請創新創業的訓練項目。2017年,115所部屬高校參與,立項的國家級創新訓練項目29878項,創業訓練項目4124項,創業實踐項目1998項。“大創計劃”積極的推進了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開拓了大學生視野,積極的應對就業壓力,為今后創業打下了基礎。“大創計劃”就國家層面的影響意義深遠,大學生及青年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將成為我國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引擎。
大學生選擇“互聯網+大創計劃”已成為一種趨勢,也必將越來越普遍。首先這種選擇是順應了我國技術和經濟發展的趨勢,國家正在加快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滲透和應用,對加快推進我國工業化和信息化進程和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中國互聯網經歷了24年的發展與建設,互聯網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全球第一次和第二次的互聯網信息技術革命中國錯過了最好的時期,與世界尖端水平差距大。在第三次信息革命到來時,國家高度重視互聯網的發展,出臺各項政策積極推進互聯網的發展。在中國,互聯網+創新創業將成為主流。
1.創新創業意識淡薄。高職學生相比于本科學生在吃苦耐勞、自主意識、創造性及文化素養等方面普遍較差,在實施大創計劃過程中難度更大。但應充分發掘高職學生的優勢,例如動手能力強、思想活躍、團隊協作能力強等,需要高校積極的采用“導師制”,在老師的精心指導下克服缺點,充分發揮優點,團隊充分配合,高校應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培養創業精神。
2.知識與技能匱乏。高職學生嚴重缺乏創業所需的專業知識、經營管理、創新思維、創業思維等綜合知識與技能。
3.能力不足。高職學生缺乏清晰的創造思路和創業的規劃目標,個人能力的制約,團隊影響力和號召力較弱,應對能力、決策能力和管理能力缺乏。
4.創新創業的教育不足。高校教育在積極的進行教育改革,但系統的創新創業教育的力度不足,對學生的教育和培養薄弱,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待提高。
大學生創業者缺乏社會經驗和項目訓練的經驗,對“互聯網+創新創業”認識不夠充分,準備不足,過分追求“互聯網+”的形式,忽視了創新的本質,難以在核心技術、產品質量和服務品質方面得到提升。同時,選擇合適的課題是項目成功的重要因素,需要做充分的調研和論證,大學生通常忽略了創新創業的殘酷性,未對課題進行深入研究。
在國內與“互聯網+”發展相對滯后。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寬帶建設、網速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互聯網核心技術任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以此帶來的問題就是互聯網平臺運行成本高昂,技術難度大。雖然“互聯網+”降低了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門檻,但由于互聯網本身的運作難度,加之大學生的自身社會資源缺乏,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實施就更難了。
政府提供了許多的支持政策,同時大學生創計劃由國家、地方及高校提供了一定的資金、場地、設施、師資和孵化等支持。但目前很多地方沒有完善的創業政策環境,政策優惠申請的門檻較高。在實施過程中,缺乏系統的監管體系,也未形成項目實施全程性的輔助幫扶系統。大學生遇到非常多的困難,不能及時的解決,不能需求到相應的幫助,大大的降低了項目的完成質量和效率。
高職高專大學生實施“互聯網+大創計劃”是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素質的有效途徑,高校應大力促進項目的順利開展,激勵大學生踴躍參與,落實國家的各項優惠政策,建立完善的全過程管理制度,對大學生遇到的現實困難積極的幫扶。在政府、地方和高校等多方助力下,使高職大學生能克服困難,有效的促進“大創計劃”的實施,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造的能力,為今后的創業之路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