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清
(重慶市豐都縣南天湖鎮初級中學校,重慶 408200)
道德與法治是伴隨著學生一生成長的重要內容,它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學生在道德與法治內容的熏陶中,也更能夠健康成長。但是在我國目前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實踐過程中,往往還只是采用以往的教學模式,教師在講臺上照本宣科,學生在講臺下心猿意馬,久而久之,教師失去了教學的熱情,學生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所以,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對以往傳統的舊的教學模式加以改進和變革,針對學生的性格特點,選取新型的教學手段,打造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基于此,文章主要介紹了幾點在初中階段教師構建高效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具體實施策略。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進行高效學習的基礎,也是教師打造高效課堂的前提。但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初中階段是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階段,這一階段教師可引導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習慣,為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創造更好的條件。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教師更要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做起,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教師可以從學習的方方面面,引導學生利用正確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課前,教師要引導學生對下節課所要學的道德與法治內容進行預習,讓學生根據教師日常講課習慣整理一個框架。在課堂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發問,這樣教師才可以更好更容易地了解學生的不足,并針對其存在的不足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進策略,進而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促進教師構建高效道德與法治課堂。在課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課堂上所學習的內容應用于實踐、應用于生活中,如尊老愛幼,為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奠定基礎。這樣從學習的方方面面來引導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是教師構建高效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基礎和關鍵。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課堂實踐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要激發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內容的興趣,喚起埋在學生心底的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讓學生認識到道德與法律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實踐活動之中。初中生是問題最多也最熱愛討論的群體,所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就完全可以利用其這一性格特點,加強初中生之間的合作探究式學習,并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積極為學生創造課堂學習條件。例如,在學習《做情緒情感的主人》這一課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在日常生活中自己遇到情緒情感問題時是怎么解決的,教師再借助一定的正面或負面的案例,讓學生討論對錯,什么值得學習,什么有待改進,進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與法律意識。這樣能夠幫助教師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效率。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實踐過程中,課本的知識內容過于局限,所以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要超越課本,但又不脫離課本。并且也要注意在當下教育領域內,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指導者,學生是課堂活動真正的主人。所以教師要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中做到開放教學,它是構建高效道德與法治課堂的關鍵點。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下冊《在集體中成長》這一知識內容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通過對身邊集體生活的親身體驗,發現其中自己遇到的一些實際問題,再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對問題進行集中分析,讓學生自己提出解決方案,最后教師就學生的討論結果與課本知識進行充分的融合,引導學生選擇正確的做法。在此過程中,學生既分析了課本以外的自己實際遇到的問題,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久而久之,必定可以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效率與學習效率。
總而言之,在我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要順應當下社會的時代潮流,對自己的教學模式和手段加以改革和創新,使學生積極主動地融入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活動之中,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和熱情,為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和以后在社會上的立足奠定最堅實的基礎,也為教師優化教學環節,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效率奠定最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