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克柱
(湖南省耒陽市水東江中心學校,湖南 耒陽 421800)
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應該培養學生的法律認知觀念,提升學生自身的道德涵養,任課教師必須把對學生道德法治觀念的培養,作為學生綜合素養培養的關鍵環節,開展“以人為本,德育為先”的課堂教學,努力將學生培養成為能夠全方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一般來說,核心素養理念是構成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基礎。所謂學生的核心素養是要求學生具備適應社會發展和終身發展所需要的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一般體現在自主發展、文化基礎和社會參與這三個方面,具體考查學生的科學精神、人文底蘊、健康生活、實踐創新、學會學習和責任擔當等素養,針對學生的不同年齡段特點,有著不同的具體表現要求。其中,社會參與就是要求學生能夠正確處理社會與自我之間的關系,遵從法律法規和社會道德的要求,成為有理想、有信念的人。在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中,應該以實現學生的綜合全面發展為核心,豐富學生的法制知識儲備,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弘揚社會的核心價值觀。
自主發展這個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能夠有效地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與學習,能發現和認識自身的價值,面對多變的環境能夠有效應對。針對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對于他們自主發展核心素養的要求,主要是讓他們能夠學會學習和健康生活,教師可以以此作為教學目標,積極搜索生活中有關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案例,并將其合理的融入課堂教學當中,讓學生學會健康生活的方式,并通過與生活有著密切關聯的案例學習,養成學生勤于反思、樂學善學的基礎能力。例如在學習關于《我們愛整潔》這部分教材內容時,教師可以運用生活化的案例。向學生提問“生活中有哪些不愛整潔的現象存在”以這樣的方式引入要學習的知識內容,這樣可以使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思考,回憶生活中所遇到的有關不整潔的事件,使其可以對教師所教授的內容產生興趣。另外,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以圖片或視頻的形式為學生展示生活中不愛整潔的一些現象,經過教師的講解,會使很多小學生意識到整潔的必要性,從而培養學生健康生活的好習慣,反思自己的日常行為,善于總結和發現學習與生活中可以改進的地方。教師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利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提升自我發展意識,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提升小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習積極性,有助于培養其法治觀念和思想道德品質。
所謂社會參與指的是,能夠處理好社會與自我之間關系,遵守法律法規和道德準則,具備社會責任感和實踐創新能力,針對學生社會參與核心素養的要求,主要體現在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和責任擔當意識。教師可以在日常的教學中,為學生安排相關的體驗性教學活動。如教師在講解關于交通法規的相關知識時,可以采用體驗式教學方法,將全班劃分成幾個學習小組,讓小組中其中一名同學來充當信號燈的角色,其他同學擔任行人的角色,根據信號燈的指示正確通過馬路,看哪組的同學能完成得既快又正確。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可以學生在教學中的參與度,還能讓學生在具有趣味性的體驗游戲中,理解教師所教授的交通法規知識,使學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社會行為規范。另外,教師也可以根據教學任務,設置可以增強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和責任擔當意識的其他體驗性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個人價值取向與情感態度,增強學生適應挑戰、解決問題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從而提升小學生的社會參與核心素養。
培育學生的核心素質,要重視在日常教學中對學生文化基礎的訓練,文化基礎是指學生能夠習得和掌握科學、人文等多領域的技能與知識,并形成自己的價值取向和情感態度。在日常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大膽嘗試將本學科教學與語文、數學、美術和地理等其他學科結合起來,使學生能夠清楚地感覺到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的廣闊性和綜合性。以教材中《春天,你好》這個章節為例,教師可以用歌曲《春天在哪里》作為課堂知識的導入,讓學生跟著老師或廣播來學習歌曲的演唱,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對于春天的印象,用排比句的方式進行總結。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和文學素養,教師也在教學中融入了音樂和語文的學科知識。教師可以根據教學任務要求,有意識地在教學中結合其他學科知識,培養學生的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為學生理解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內容奠定文化基礎。
綜上所述,小學是學生身心發展以及培養認知的關鍵時期,在小學階段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有利于培養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相關教師必須認識到核心素養在培養小學生法治與道德觀念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創新教學理念,多采用體驗式和生活式的教學方法進行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