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桂
(安徽省東至縣木塔中心學校,安徽 池州 247274)
閱讀與寫作是語文教學的左膀右臂,是學好語文課程的關鍵,同時,閱讀與寫作之間也存在著密切聯系,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但縱觀我國小學語文教學發展現狀,無論在課程設置還是課堂教學中,閱讀與寫作都無法做到融合在一起,通常都是讀寫分離,或是機械的結合在一起,導致語文教學效果不佳,學生寫作水平低下,同時閱讀速度也不高,總之語文教學不盡人意,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社會對語文素養越來越重視,語文學科可以說逐漸成為所有文化學科之首,學好語文至關重要,因此,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也就成為了學好語文的目標。
雖然大量的新型教學模式不斷涌現,但很多教師還沒有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還不能完全從傳統教學模式的陰影中走出來,在我國,大部分語文課堂,教師還是講讀與寫相分離,閱讀課上帶領學生讀文章,寫作課上帶領學生認真寫作,更有一些老師,認為寫作與閱讀本來就是兩大部分,在閱讀課上,一味地以糾正學生發音和朗讀語調為首位,閱讀過程中注重讓學生使用優美的語句,但卻沒有要求學生將好的詞句抄寫下來,以便形成學生自己的資料庫。學生長期缺乏動筆的機會,不能將閱讀中的好詞好句積累到寫作中去,導致學生寫作水平一直難以得到提升[1]。
不得不說,現在的教育過于任務性。現在的教學課堂通常是老師下達一個任務,并沒有考慮到學生是否能接受,就一味地下發,而在學生接受到老師的任務之后,也只是麻木地著急完成任務,完全沒考慮到老師是如何精心的布置任務。原有的教育模式就是老師布置任務,之后便引導學生讀書本內容,完全沒有進行“寫”的指導,只是在課程將要結束時匆匆讓學生寫其中的一段,教師選取幾個進行點評,時間充足會給予一些建議意見,時間不足就草草帶過。長此以往,結果就是學生只會盲目的抄寫課本中的語句,大多數文章便千篇一律,并且部分語句也不連貫,老師又沒時間糾正,粗略看一下,完全不知道問題的根源所在,更談不上指導,這是我們廣大師生需要反省的問題之一。
小學生的可塑性極強,同時模仿能力也極強,閱讀優秀的作品,學生才有可能寫出高質量的作文,積累到高質量的素材,才能合理設置情節,用多種手法進行對照練習,因此,教師應經常組織閱讀活動,同時鼓勵學生多積累寫作素材,摘抄優秀詞句語段。教師可以將詞句摘抄作為作業布置給學生,在閱讀課上,督促學生帶好摘抄本,遇到好詞好句就可摘抄下來。還可選取優秀學生摘抄筆記,進行課堂共享,學生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從而提升學生寫作技巧[2]。
閱讀的主要目的就是積累,教師在講授知識的同時,不僅要教授學生一些最基本的知識,同時還要拓展延伸一些課外知識,尋找一些小學生感興趣的讀物,圖畫,報刊等,開拓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并豐富知識儲備,為寫作提供基礎保障。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特點,每個學生興趣愛好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老師要根據學生的個性和特點,尋找不同的方式,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或讓學生自主選擇,根據自己的個性,進行日常積累,切記不要將閱讀變為死板的任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注意開發學生內在的潛力,如動手能力、設計能力等,這對學生未來興趣的培養以及日后的發展有很大幫助[3]。
教師通常是最了解學生的人,有研究表明,孩子的三分之二時間都是在學校度過,因此,教師應善于發現每個孩子的特性,針對學生的個性建立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教師在閱讀教學課程中,可以積極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分組討論,在討論中發表自己的看法,豐富知識面,例如在一次閱讀課中,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選取了課內和課外兩篇文章,并設置了幾個問題,讓學生分組閱讀,閱讀后展開討論交流,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文章內容,并講述文章的中心思想。聽完學生們的討論內容后,對他們的回答進行了調整。通過這樣的探究性學習,發現學生對兩篇文章都有了不同角度的深刻見解。探究式討論閱讀,學生不但學習課外文章,積累了寫作素材,還開拓視野,培養了創新思維[4]。鍛煉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并且大大增進了學生之間的情感,讓同學之間也更加團結,同時也讓他們理解了團隊協作的意義,可謂一箭三雕。
教師除了日常講授之外,也要為學生安排閱讀內容,并下發寫作任務,教師要對每位學生每天的作業進行詳細的評價和指導,根據每個學生的個性,為學生制定閱讀計劃。切記,不要讓閱讀成為孩子的學習負擔[5]。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是相輔相成的,要將兩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才能促進學生聽說讀寫全面發展,教師要鼓勵學生在閱讀中積累寫作素材,并運用到寫作中,豐富寫作文采。在寫作課程中,教師還應督促學生形成正確的寫作技能,及時指出錯誤的地方,根據學生特點,制定詳細的閱讀寫作計劃,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寫作習慣,從而不斷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和閱讀分析能力,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