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婕
(云南省普洱市景東彝族自治縣龍街鄉中心小學,云南 普洱 676211)
正文:隨著新課程改革,新課堂教學模式日趨更新,對教師角色也作了重新定位: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轉變;由傳統的教學支配者、控制者向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和指導者轉變;由傳統的靜態知識占有者向動態的研究者轉變。同時,也倡導了新型的學生角色:由傳統的孤獨學習者向合作學習者轉變;由傳統的接受型學習者向探究型學習者轉變;由傳統的他主學習者向自主學習者轉變。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做好角色轉變,善于挖掘教材內在的吸引力,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以激發學生的學生興趣。
課堂教學調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通過刺激學生集中注意力,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教學方法是否新穎、是否多樣,是決定能否有效地實施課堂教學調空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教師要克服教學方法模式化的傾向,追求教法的新穎性,以新穎的形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之保持穩定的注意力。其次,教師不能總是固守某種單一的教學方法,而要追求教法的靈活性和多樣性,以不斷變化的信息去刺激學生的接受欲望,使之形成持久的注意力。采用新穎教法,不但能引起學生興奮感和愉快感,而且在這種氣氛下學生能牢固地掌握知識。教師可以采用生動的,適合學生心理發展水平的多種教學形式。另外,教師還可以采用生動的、適合學生心理發展水平的多種教學形式:一是用采用猜謎語、講故事、情境視頻等形式導入新課;二是采用分角色朗讀或情景表演來奠定感情基調;三是采用繪畫或圖示法直觀教學;四是模仿電視里的一分鐘問答形式,讓同學們在規定的時間內回答幾個知識性的小問題,來提高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這樣一來,多種教學形式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了課堂上學生穩定的高效的學習過程。
教學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對課堂教學的有效調控,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教師的教學語言應當準確科學,符合邏輯,遵循語法,通俗流暢,學生才能樂于接受,易于理解,印象深刻;教學語言應當簡明扼要,內容具體,幽默不失得體,生動形象,富有感情,才能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語言還要語音清晰,音量適度,語速適中,有節奏感,音樂性濃,才能增強語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心理學認為:“課堂上只有經常性啟發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探索知識、尋求答案的最佳學習狀態中。”在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唱獨角戲、滿堂灌的做法,重視學生主動參與意識,師生共同活動,做到有啟有發、有講有練、善于創設信息反饋的教學情境,開辟多種信息反饋的渠道。通過提問、討論、練習等多種方式,及時從學生那里獲得反饋信息,并做出知識接受和理解的程度。同時,教師還要善于及時捕捉學生的聽課情緒、神態等間接的反饋信息,透過學生的眼神、情態去識別他們豐富的表情語匯,透視出他們那靈活跳躍的思想火花,從中判斷他們對教師輸出的知識信息,是否理解、滿意、有興趣、有疑問,進而迅速調整教學措施,并將教學繼續引向深入。
偉大的教育思想家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俄國教育家烏斯基也曾說過:“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這都充分肯定興趣在求知過程中的動力作用。并且在眾多的教學實踐中表明只有學生對學習感興趣時才能推動他們不斷學習新知識,才會覺得學習是一種樂趣而不是一種負擔。
然而,小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持續時間短,有著廣泛的興趣,卻缺乏中心興趣。小學生的興趣一般是不穩定的、易變化的。如果使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持久,便可以讓他們獲得學習上成功的體驗。學習上的成就感是最足以使學生感到滿足的,也是愿意繼續學習的一種動力。所以在課堂中,教師在了解每個學生的基礎上,給其提供成功的機會,創造成功的條件,使每個學生都能嘗到成功的滋味。
總之,教學活動的中心在于“學習”,而非傳統意義的“接受”,人不再是純粹的教育客體,而是教育的主體、學習的主人。《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也就是說學生不再是教學過程中被動、消極的接納者,學生的能動性使他們能夠在新語文課程營造的足夠寬廣的空間中“自由”地翱翔。語文課堂可以允許學生不迷信“權威”,質疑問難,暢所欲言,可以允許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合理充分地利用教學策略,巧妙激發,適時引導,讓學生發表見解,質疑問難,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求知欲,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從而提高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