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蓓
(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3)
唐韻笙先生是一位京劇表演方面的全才藝術家,唱、念、做、打樣樣精通,各類角色,無論是生、旦、凈、丑中的哪類具體角色,劇本在他手總之后都可以被他表現的惟妙惟肖、精彩動人。他在京劇表演方面天賦異稟,而且生就一副表演的好身段。扮演老生就會給人儒雅的感覺,扮演紅生就顯得威武雄壯,扮演武生就讓人覺得英俊瀟灑。同時,他的嗓音條件也是格外優越的,有一副“黃鐘大呂”的天然好嗓子,即洪亮又不失低沉、清晰又充滿厚重感,各種充滿吸引力和磁性的聲音交合在一個人的身上,就會顯得他唱功尤為過關。
除此之外,他在編、寫、導演等方面的能力也是格外突出的,有不少的戲作都是他自編自導自改,而且演出后的好評如潮,這類劇數目巨多。除了主打戲——列國戲、關羽戲外,其自編劇目有《未央宮斬韓信》、《三請銚期》、《張果佬成親》、《掃除日害》、《怪俠鋤奸記》、《文成公主》(與楊逸民、王君揚合作),改編劇目有《全部楚漢爭》、《刀劈三關》、《目連僧救母》、《全部岳飛》、《天波楊府》、《包公怒鍘陳世美》、《插翅虎雷橫》、《逼上梁山》、《梁山好漢鋤奸記》、《宗澤》、《陸登之死》、《十五貫》等。除傳統戲外,他還熱衷于近代、現代戲劇目的建設和上演,與人合作創編近代史戲《鴉片戰爭》(《還我臺灣》)、《詹天佑》,現代戲《白毛女》、《智擒慣匪座山雕》,并親飾林則徐、詹天佑、楊白勞、座山雕、《奇襲白虎團》中的崔老漢、《插旗》中的老漁民、《大鉆子》中的老工人等角色。助排現代戲《游鄉》,還曾構想將莎翁《奧賽羅》搬上京劇舞臺。唐先生在許多戲里為自己的角色親自設計服裝,在濟南與周信芳合排《封神榜》、在大連排《張果佬成親》親手繪制布景,排《唇亡齒寒》自己設計戰車假馬。他還會操琴、能擊鼓,熟諳鑼經。因此,唐韻笙先生是一位當之無愧的大藝術家。
列國戲是唐派的重頭表演類型之一,在其表演過的所有節目中占據著很大的比重,代表作有《驅車戰將》、《好鶴失政》、《鬧朝擊犬》、《二子乘舟》、《鄭伯克段》、《陳十策》、《絕龍嶺》、《三霄怒擺黃河陣》、《唇亡齒寒》、《鹿臺恨》、《軍將功宴》(據《摘纓會》改編)、《十二真人斗太子》、《十二真人戰玄壇》等,這些列國戲中的每一幕都可以作為經典來講解,因為它展現的不僅僅是表演的出彩性,更是意義的深遠性。每部列國戲的背后幾乎都有特定的歷史背景,要表演好很簡單,但難的是還原歷史。從全國大大小小的戲劇流派來比照,只有唐韻笙先生做到了,他帶領唐派藝術用戲劇還原了歷史場景,為戲劇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藝術貢獻。但可惜的是,這些珍貴的藝術資源未能得到妥善的保存和保護,后人再想研究和了解的話,就很難找到相關的資料了。除了列國戲,關羽戲也是唐韻笙比較喜歡的一個戲劇類型。唐韻笙曾經是東北三省唱戲最好的三個人之一,其余兩個人是白玉昆和曹藝斌;在歷史劇的表演中,唐韻笙也在上個世紀被稱為“八大關公”之一,這主要是因為他的表演在全國范圍內算是排的上號的。其余七個人分別是:夏月潤、林樹森、周信芳、李洪春、唐韻笙、李吉來、程永龍、李萬春。李萬春說:“周信芳、林樹森、唐韻笙、小三麻子(即李吉來)、程永龍各位老前輩,還有李洪春先生,都是演紅生戲很有名的。”
要知道唐韻笙在唱腔方面是下過不少硬功夫的,經過長期的積累,終于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唱腔風格,高亢嘹亮與雄渾奔放。尤其是在要抒發人物角色的某種激昂的感情時,他會在行腔上較多的運用高腔、拖腔、嘎調、虎音、炸音等多種變換形式的音調,以追求更加鮮明立體的藝術表現。唐韻笙先生領導的唐派藝術最獨特的藝術風格在于它的唐腔,它是在咬字歸韻的基礎上尊重程式規范,并適當的融合一部分東北方言,使得語調明快輕松,趨向口語化,而且再加上抑揚頓挫的音調起伏,就會使得唐韻笙的表演更加吸引觀眾。因此,許多人稱唐韻笙的表演為“絕活”,例如它在《斬韓信》里扮演韓信并將甩盔頭的動作做到極致到位,《鐵籠山》里姜維的跑“圓場”同時射箭,《拾玉鐲》中劉媒婆耍煙袋桿,《盤絲洞》中豬八戒腳背耍耙子,《目連救母》中劉青提上桌子跳起雙手接飛叉連摔錁子,《徐策跑城》中徐策踩著鑼經的跑城舞步,以上這些都是唐韻笙先生令人震驚的精彩表演中的一部分。在這些絕佳的表演中,《鬧朝擊犬》才應該是更值得學習的,他在展現趙盾與獒犬殊死搏斗的片段中完完全全的展示了自己所謂“絕活”背后的扎實基本功,像挪步、移步、退步等基本功都練到了無可挑剔的地步,像轉身、飛躍、翻滾等考驗表演者靈活性的動作也做的是毫無瑕疵。這些單項的動作能夠做好已經很不容易了,表演者還需要把這些動作在念唱臺詞的過程中全部融合起來,并同時處理道具的應用問題,但他都做到了。因此,馬連良高度贊揚他的戲劇表演總是會給人出其不意的東西,并希望他可以教別人學藝。唐韻笙先生的表演講求快、準、穩、漂亮,“靜如立松,動如蛟龍”這幾個字用在表演中的他的身上可謂貼切、恰當,他的動作從來都不是拖泥帶水的,而是一氣呵成又充滿美感。究其原因,不難發現這無疑是因為他唐韻笙在戲劇表演時不喜歡用公式般的表演套路,但凡是他經手的角色他都要追求活靈活現,甚至是要將人物演活,所以,他在演戲的過程中講求“用心”,用心去體會人物的每一個特點,使得自己的內心完全融入到角色中去,達到內心與人物完全統一的標準。
唐韻笙先生的戲劇表演不會安于簡單的模仿,他追求自己的表演風格和特色,只要是他參演的每場戲,都要在排練過程中經過反復的琢磨和探究,不斷地揣摩人物的心理,從而演繹出精彩的戲劇。要知道,他并不是學習專門的戲劇表演的,但是由于熱愛,他會向一切懂戲劇的人請教學習,同時融入自己的思考之后再劇情或者動作上進行大膽的改動,使之更加適合自己。這樣的作品諸如:《拿登高》一般應工不是武生就是花臉,唯獨他是老生;《驅車戰將》中熔老生、武生、花臉的演法于一爐;《鬧朝擊犬》中將詩朗誦的形式運用在趙盾與士會、韓厥邊走邊念之中;《關公月下贊貂嬋》中設計了表現關羽身居曹營、思念兄弟、排遣郁悶的“刀舞”;《夜走麥城》中叫人感極涕下的倒蹉步退著出場的背后戲,出城時一個打寒戰的動作、壓馬、抽泣動作;《刮骨療毒》的頭盔、衣擺顫動動作;《贈袍賜馬》的上馬動作;《困土山》的上山動作等等。
唐韻笙的性格偏冷淡,不喜歡與人交朋友。所以很少會看到他與誰侃侃而談,更不用說是關于唐派藝術的廣泛交流了。正是他的這種性格讓他在京劇研究與戲劇表演的這條路上越走越遠,只為好好表演這一個目標而不斷努力,終于取得了一系列驕人的成績。但也是因為他一定要憑真本事吃飯的硬氣和傲氣,使得他喪失了諸多可以走進大眾視野的機會,僅憑自己的努力是很難走入社會大眾眼光的,所以唐派藝術也就難以被眾人熟知。
京劇的流派眾多,有成就的也不在少數,但關注京劇、真正研究京劇的人也僅僅是關注北京地區的京劇而已,其他地方的京劇藝術就顯得較為忽略。因為唐韻笙先生的京劇藝術發展于東北地區,稍顯偏僻,所以被關注的力度也就可想而知。再加上唐韻笙先生生性低調,并不會去刻意的宣揚自己的成績,所以了解他的人就更少了。除此之外,唐韻笙先生并不注重保存自己的藝術資料,他留下的錄音、唱片等資料也在文化大革命的掃蕩中被毀壞的差不多了,后人想了解更多關于他的藝術資料也就變得難上加難。
唐韻笙先生對于京劇、唐派藝術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他非凡的藝術表現力也是無可挑剔的,但是卻沒有多少弟子可以完全的繼承師傅唐韻笙的高超藝術。他的弟子在跟隨他學習藝術的過程中,僅僅是能學到些皮毛,并沒有安下心思踏踏實實的努力,所以未能將師傅的真功夫繼承到位。這對于京劇以及唐派藝術來說都是較為遺憾的。
總而言之,唐韻笙是一位難得的優秀戲劇表演家,也是一位難得的全才戲劇表演家,它的唐派藝術收納了全國各地戲劇表演的精華,經過自己不斷的努力和創新終于有了屬于自己的風格和特色,并成為京劇的一個重要流支,但最終都因為種種原因而沒能很好的被傳承下來,這是一件極為遺憾且令人心痛的事情。但隨著后人對傳統藝術的重視程度加深,唐派藝術也許還會有再現輝煌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