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姝寧
(鄂爾多斯市廣播電視臺,內蒙古 鄂爾多斯 017000)
我國第十三個五年計劃提出了互聯網強國戰略。國家大力支持和推廣互聯網技術及新媒體技術。在信息傳播方面出現了很多新的信息傳播媒介,這些新媒體具有互動性強、形式多樣、信息傳播效率高等優勢受到大眾的歡迎。在這種形勢下,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要想生存發展,就要積極與新媒體融合,探索出科學的創新發展模式。
所謂新媒體,是指與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相對的新型的媒體形式,其利用互聯網、無線通信網絡、衛星等技術和手機、電腦等終端,向人們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1]。雖然新媒體出現的時間較晚,卻以其高效便捷的傳播方式受到人們歡迎,改變了人們獲取有效信息和文化娛樂生活的方式。隨著信息革命的不斷深入,新媒體產業吸引資金和技術人員的能力不斷增強,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不斷增強。
以廣播電視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在新媒體出現前有著絕對數量的受眾,在豐富人們生活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新媒體的出現和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傳統媒體的受眾被分流,其生存發展面臨著挑戰。受眾被分流,對傳統媒體產業經營帶來的最直接的沖擊就是硬廣數量的減少,越來越多的廣告客戶更青睞于把廣告投放到受眾更廣泛的新媒體平臺,進而增加了傳統媒體產業拓展、產品生產、傳播范圍、傳播效果、經濟收益等諸多方面的發展壓力[2]。此外,傳統媒體經濟和社會效益的下滑,傳統媒體還面臨著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即高層次和專業技術人才的流失。新媒體更重視對策劃、創新等方面人才的保護和開發,為其提供更好的工作環境和薪資待遇,相當數量的傳統媒體精英人才紛紛踏入新媒體領域,開啟個人職業生涯的新階段,這無疑給傳統媒體的發展帶來了不小的阻礙。
思想決定行動,廣播電視等傳統行業要想破解發展中的難題,首要的也是必須的就是轉變思想觀念,正視并重視新型媒體的出現于發展模式。正視新媒體在技術、信息傳播模式、保護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和先進做法,正視新媒體在受眾、經濟效益等方面給自己帶來的挑戰。這樣才能盡快調整改變自己的思想觀念和發展方式,虛心學習新媒體的優勢,積極實施并推進媒體融合發展。充分發揮傳統媒體傳播力、影響力深厚的優勢,結合新媒體信息傳播技術,及時傳遞時代信息,走進群眾生活,將正能量的聲音傳的更廣、更遠、更響亮。
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經濟效益的來源主要是廣告商的投入,要想吸引廣告商就要有更多的受眾、更快的傳播速度、更叫得響的節目。恰恰,傳統媒體在這些方面都有所欠缺,直接導致錄制播出的節目收視率低,受眾數量日益減少,久而久之,傳統媒體多年來打造的公信力、影響力日臻下降,經濟效益也只能是雪上加霜。再看新媒體這一方,為了搶占市場、增加流量,新媒體始終注重群眾的需求,在節目制作、播出過程中重視群眾的體驗、參與,使其節目受到群眾的歡迎。這一以受眾為中心的出發點,值得傳統媒體借鑒并加以應用,重視策劃與前期的調研,充分了解當前的時事熱點、百姓話題,制作出群眾關注、喜愛、認同、支持的精品節目,突顯傳統媒體公信力。
在技術上與新媒體融合。傳統媒體在制作節目時,可以通過使用數字化的攝像、編輯和節目包裝設備,提高節目質量,提升節目檔次,同時,通過數字技術和廣播電視網、電信網、互聯網的融合運用,使信息得以在更多的傳輸終端上播放,擴大受眾獲取信息的渠道和手段,從而擴大受眾面和傳播面。
在節目上與新媒體融合。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越來越碎片化。人們利用智能手機和網絡可以隨時隨地接收或發布信息。因此廣播電視臺要對自己的節目進行碎片化處理,使其短小精悍。以小博大,通過小視角、小切口展現大舞臺、大視野。
品牌的優勢和競爭力可謂是媒體發展的金鑰匙[3]。廣播電視媒體,通過多年的經營和維護,積累了深厚的受眾資源,如今,這些資源就是媒體發展的動力和契機。廣電媒體必須把握好時機,成分開發利用這些資源,通過開通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加強與用戶的互動,了解用戶的需求興趣,制作針對性更強、時代特征更明顯、服務群眾更明確的分眾化節目產品,滿足不同受眾群體的需要,將媒體的觸角延伸再延伸,將媒體的生命力增強再增強。
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要想在與新媒體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轉變思想、更新觀念、拓寬思路、開闊眼界,積極與新媒體展開合作,融合發展,比肩推進,不斷打造廣播電視創新品牌,不斷研發制作播出接地氣、聚民心的精品節目,從而樹牢廣播電視主流媒體權威形象,在新時代更有新作為,在新階段更有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