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清
(河北省保定市滿城區柳家佐村學校,河北 保定 072150)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師要善于提煉生活素材,利用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這一課時,可以從學生熟悉的場景引入,創設開放式的活動情境,通過讓學生在周圍的環境中找角、指角、說角,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來參與新內容的教學,使學生對角的認識由具體形象的感知逐漸過渡到抽象的層面。當學完了新知識,還可以組織學生探究角在生活的運用,如工程師用的角尺、大吊車、能收縮的躺椅、指甲鉗等。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運用生活經驗提煉出數學問題,然后再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使學生體驗到學以致用的喜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
故事具有極強的趣味性,在數學教學中,適時地給學生營造一個故事情境,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學生發現問題,探索新知。例如在教學《比大小》這一課時,可以編個“猴子比聰明”的童話故事。一天猴媽媽給兩個猴孩子帶來一些禮物,先讓猴孩子猜帶來的是什么禮物?多媒體展示帶來的梨、桃、香蕉。猴媽媽接著說:咱們分別數一件帶來的禮物,并用數字表示,看誰數得對,數字表示得正確,誰就是聰明的猴子。也請咱們班的同學們評判一下,看誰做得又對又快。多媒體展示猴子們是如何數的,用什么數字表示。猴媽媽接著問:我們有幾只呢?都數成了兩只,誰也沒有數對。這時教師及時問同學們,他們為什么沒有數對呢?請同學們幫幫猴子們。猴媽媽又問,我們每只猴吃1個梨、1個桃、1根香蕉夠不夠?誰能動腦筋想出來誰就最聰明。同時教師鼓勵引導同學們都來幫猴子們想一想。多媒體展示3只猴對3個桃子,3只猴對2根香蕉,3只猴對4個梨的圖。從而觀察比較出3等于3,3大于2,3小于4。在猴子比聰明的過程中,通過猴媽媽提出的問題,猴子們的比一比,同學們的評判參與、幫助參與等,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將實際生活的事例編入故事中使學生置身于創設的問題情境中,積極探求問題的解決。讓孩子們學習更有意思,從中享受成功的喜悅。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要使孩子享受童年的歡樂,就要求教師教學時要適應孩子的特點,把枯燥的數學知識進行合理加工,創設趣味性問題情景,去感染學生,吸引學生,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又讓學生感受到有興趣的游戲情境。有時通過一些語言描述、實物展示無法讓學生理解的內容,就可以采取讓學生參與的辦法來體會。如在教學《圓的認識》這一課時,為了突破本課的教學難點,讓學生體會到圓的本質特征是:“到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的所有點的集合”,教學中我特意引入了學生喜歡的套圈游戲,這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話題,通過讓學生探討游戲公平性這一話題情境,通過親身實踐,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很高。同時,通過這一情境活動,學生獲得了對圓的本質特征的感性認識,同時也了解了圓與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的不同之處。雖然學生還不能準確地表述出圓的特征,但通過實踐活動,學生們知道只有站在圓形的圈上,每人離中心點的紅旗距離是相等的,為后面揭示半徑的概念打下了基礎。對學生而言,他們沒有等待知識的傳遞,而是主動建構了知識,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帶領學生不是為玩而玩,而是讓學生在玩中生疑、質疑、釋疑,獲取知識并提高學習數學的能力。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動手操作”,就是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主動掌握知識,使學生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體,這樣容易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生動活潑的學習局面。在這種氛圍中學習,學生敢想、敢問、敢說,可以使學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動中掌握抽象的數學知識,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時,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一個長方體和一個正方體紙盒,沿棱剪開,再展開,讓學生數一數各有幾個面?量一量每個面的大小有什么關系?每個面的長和寬與原來的長、寬、高有什么關系?想一想表面積如何算?這一系列的問題都可以在操作活動中得到解決。又如,“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這一節練習課,出示這樣一道題:有2個長方形木框,長都是4厘米,寬都是2厘米,拼成一個圖形,求它的周長。大家可以用實物操作一下,把周長指給同桌看,再算一算。這樣的操作會牢牢地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課堂氣氛輕松熱烈,學生得到的結論既準確又全面。創設這樣的情境,使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發展他們的數學思維,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
實踐證明,在新課改的今天,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更要從學生的已有認知水平出發,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巧妙地創設一些有效的問題情境,激發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身臨其境、加強感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激發思維,輕松地接受新知識,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