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孟琳
(四川省夾江中學校,四川 夾江 614108)
語文學科是高中階段的必修課程之一,學生的創新能力能夠通過高中語文教學而得到良好的培養,而教師是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關鍵,所以,高中語文教師需要對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有深刻的認識,由此才能促使教育的本質得以真正體現出來,為學生發展成為具有創新思維的綜合型人才提供保障。
教師教學氣氛肯定影響學生的學習思緒。課堂教育教學中,每節新課的導入是一節課的關鍵,導入的巧妙直接關系著能否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完全可以說,巧妙的導入會激起學生強烈的欲望,會深深地吸引學生進入情境,在極強的興趣驅使下迸發學習熱情,誘發創新思維。這就要求老師本身有高不可測的語文素養,有選擇性的挑選一些能激發學生對語文興趣的書籍,對問題的解答也可以用學生去興趣的話題,比如冷笑話,幽默的故事,娛樂性強的故事等,一般優秀的教師與學生的溝通都是非常幽默的。在課堂中要保持活躍的氣氛,把學生的激情帶動起來,對死板的課文講解可以用感情豐富的語調,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生有情的語言,刺激學生冷漠的態度,使其變得熱烈的投入作品中,才能有效的將文章作者所要傳達的思想流露給學生,讓學生的精神境界更上一層樓,達到思想的頂峰狀態,才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語言,最終演變為自身的思維模式。在課堂中即使出現有錯誤觀點的問題,老師也不能嚴厲馬上制止,這樣會無情的打斷學生的思路,一旦興趣無法持續,創新思維也將戛然而止,要選擇適當的時機糾正問題。
創新思維教學法,首先要改變教師主宰課堂的場面,實現教師由個別提問,向師生一起研究問題、探求知識的方向轉變,讓學生積極地、愉悅輕松地學習。這就要求教師要改變教學方式方法,就范式教學往往不會使學生留有積極思維的空間,不讓學生有獨特的見解,抑制了學生的思維。而創新式教學則十分尊重學生的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想方設法讓學生積極自主地思維。葉圣陶先生說過:“書是教不完的,課文無非是個例子,要引導并教給學生讀書、看報的技巧能力。”遵照這原則,教師應盡量地抑制自己的表演欲,把課堂的舞臺真正地交還給學生,讓他們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探究、合作、共同學習,使學生在實踐中培養聽、說、讀、寫的技巧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多加思考,這是中學語文教學能否延伸的關鍵。教師一定要設法引導,多提供學生發表自己不同看法的機會,而組織課堂探討,能最大限度地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表看法的機會,真正使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好的語文課,應將課堂討論有機地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對重點詞、句、含義深刻的句段。在議論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書中找到根據,發表自己的見解,特別是與眾不同的見解,讓學生在議論品評活動中自己去嘗試組織語言,理解語言和學會運用語言。對于學生思考后所發表的觀點,教師應及時給予肯定的表揚,鼓勵,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嘗到創新成功的樂趣。
創新思維是在突破思維定勢過程中形成的,思維定勢是囚禁創新思維的牢籠,只有突破思維定勢,才能產生創新思維。在閱讀教學中應著重發展好以下四類創新思維形式。一是活化思維。閱讀教學中有深度的提問和環環相扣的提問可以激活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容易使學生在釋疑過程中獲得閱讀的高峰體驗。因此,教師在提問設計上,須巧用心思,由淺入深,深入淺出,點撥啟發,引導學生思維脈絡,以收學生思維活化之效。二是比較思維。比較閱讀不僅可以擴充教學容量,更有助于學生準確把握文本,拓展閱讀思路,提高鑒賞能力和探索問題的興趣。三是發散思維。這種思維可使知識產生由點到面、由此及彼的鏈接,既可滿足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又可充分體現語文與生活的聯系,促使學生廣泛地課外閱讀,從而拓展了語文學習空間。四是求異思維。與“求同思維”截然相反,這種思維可以培養學生比較、鑒別、分析能力,發展出多元豐富的思維向度和獨立的主體意識。
朱熹曾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新課標要求教師要多“引導學生走進新的學習領域,嘗試新的學習方法,追求思維的創新,表達的創新,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活動”,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創造性思維的表現形態有靈感迸發式和自覺駕馭式兩種。其主要特征是質疑、多端、變異、獨創。任何創新都包含對別人觀點不同程度的否定和超越,而沒有批判意識和質疑精神是不可能實現這種否定和超越的。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就學生而言,他們的創新思維也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有疑才能不斷拓寬思路,才能促使他們去探索、去創新。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不盲從,不迷信,要敢于懷疑,敢于發表自己的新見解、新觀點,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這樣他們的思維往往能被更深層次地激活,才能有思維激烈的碰撞并迸發出智慧的火花,思維能力也才能得到真正的砥礪與提高。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同時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最根本的出發點,也是我國語文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教師一定要結合學生自身情況,合理地運用各種開導方式,最終提高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從而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