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福云
(甘肅省廣河縣第二回民中學,甘肅 廣河 731300)
前言:在以往的初中歷史教學中,因為教學內容較為規范化,同時也受到中考的影響,教師在教學中開展中大多都是以灌輸的方式,教學枯燥、乏味,學生只能進行被動的記憶,對于歷史的理解不夠深刻,從中也沒有形成歷史學習能力和歷史素養,制約了學生的未來發展。因此,初中歷史教師需要做出教學方式和方法上的改變,將生本理念落實到實際的教學中,借助歷史故事來提高教學質量,完成教學關系的轉變,促進教與學的結合。
歷史故事是某一時間點中社會理念、形態、思想的生活化體現,具有展現歷史史實的特點。同時在形式上帶有趣味性和辨析性這些特點是歷史故事的魅力所在[1]。初中階段的學生處于青春期,對于定性的知識內容和固定的知識背誦不感興趣,而歷史教學的目標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歷史,并在學習中獲得成長,所以歷史故事的運用可以推動教學有效性的發展,滿足新課改的教學需要。
新時期初中歷史教學中需要將歷史核心素養當成教學重點,所以就需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歷史知識的探究過程當中。基于此,歷史故事的運用就顯得十分必要。歷史故事的運用可以改變以往教學中學生被動學習和死記硬背的學習情況,極大滿足了學生的興趣需要,同時也讓學生可以從中掌握歷史知識,學會歷史學習,起到了提高學習氛圍,促進思維發展,培養核心素養的綜合性教學目標,需要得到教師的重視,并在教學中進行合理的運用。
對于歷史故事的運用,教師要把握好方向,不能只是將歷史故事簡單的闡述,要讓學生深入到歷史故事當中,通過設計和引導,把學生引導到歷史的探究學習過程中。
初中歷史的教材知識點較為枯燥,各種大事記錄和時間表,普遍存在學生興趣不高的情況。教師就可以運用歷史故事來完成對歷史教學的改變,在教學中借助歷史故事將歷史情境進行還原,這樣教學過程就不會枯燥,而學生在情境中可以有興趣的提升,并得到歷史見解和歷史學習思維的提升。例如,在《三國鼎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的故事來進行講解三國鼎立的歷史知識,讓學生在故事中了解魏蜀吳三國,感受三國鼎立的原因和過程。通過歷史故事的介紹,學生的歷史學習不再只知識的固定理解,可以從自身歷史體會的角度來完成理解,這樣對于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也就變得更加深刻,課堂教學效果也更好。
探究學習是目前初中歷史教學的主要教學方式,但是實際的教學中卻存在學生無法進行有效探究的問題。歷史學科具有一定的人文特征,單純的記憶都可以完成,但是素質教育下更多的是讓學生去理解。對于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運用歷史故事來促進探究學習的進行。在策略上,教師將歷史故事當成教學資源。例如,在《隋朝的統一與滅亡》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呈現隋朝當時的科舉制度、大運河修建、大糧倉和官道的建設,以此來作為歷史故事講給學生聽,讓學生體會隋朝當時的情況,然后再講三征高句麗,各個起義軍的口號,以此來分析隋朝的滅亡。這樣的教學改變了以往固定的知識介紹,學生愿意聽,在思維上也會去探究和分析,從而探究學習就可以得到有效實施,并在實施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歷史辨析是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也是中考當中的重要考核點。但是在傳統教育下的歷史辨析,教師都是以教材中的大事件為主,在答案上都較為固定,大多數學生是沒有進行辨析的,影響了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的建立。教師可以運用歷史故事作為辨析材料,讓學生從多個角度來尋找歷史故事產生的因果和實際意義,從而讓學生對歷史知識認識有所提升,核心素養也能夠在其中得以建立。例如,在《盛唐氣象》教學中,教師提出班定遠平定西域的故事,讓學生從故事上體會到盛唐時期的民族融合和唐時期國家的強大,從中分析歷史,養成核心素養。
德育教育是教育的永恒話題,在初中歷史中德育教育的開展可以運用歷史故事來實現。在策略實施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體會歷史故事中的人和事,談體會和感想,這樣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就得到了有效實施。例如,在《海峽兩岸的交往》教學中,教師將一些兩岸的故事講給學生聽,讓學生感受到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是不可分割的,從而使學生建立同一個中國的思想,認識到民族統一和祖國統一的重要性,愛國情懷也就得到了有效的建立。
結論:總而言之,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需要從四點出發,主要需要結合歷史故事的自身特點和新課標教學目標,發揮歷史故事的故事特點來構建歷史情境,激發學生興趣;以歷史故事為資源來組織學生探究歷史知識,讓探究學習可以有效的進行,有實際的探究內容借鑒,使探究學習可以有跡可循;運用歷史故事做材料辨析,提高教學氛圍,并促使學生歷史素養的養成;運用歷史故事中的優秀傳統文化來強化德育教育,從而完善教學的有效性,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