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艷
(河北省保定市順平縣蒲陽鎮南街小學,河北 保定 072250)
動手操作是指為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師創設一定的環境,學生借助合適的學具——實物、半實物操作材料,按一定的要求參與探究的學習方式。盡管多媒體技術已廣泛進入數學課堂,并日益顯示出一些優勢,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來學習新知,可以大大地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很多左手需要通過量一量、畫一畫、剪一剪、拼一拼、說一說等操作性活動,讓學生動腦、動手、動眼、動口,多種感官密切配合,在“做中學”。但在實際教學中,輕視操作、操作活動組織混亂、操作流于形式等造成操作低效的現象依然存在。在最近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對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操作的有效性進行了探究,下面就結合具體的一些案例來談一談,在新知的學習中如何提高小學數學動手操作的有效性。
談到動手操作的有效性,就離不開學具準備,作好學具準備是動手操作的前提,也是我們課題成功的基礎。因此,我們整理了每冊“圖形與幾何”教學中相關內容的教具,并熟知教具的使用方法,準備好相關內容的教具箱和學具袋。教師要對學具有充分的了解,知道在操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通過操作可能得到的結論,最好的途徑是站在學生的視角操作一遍學具。例如《角的初步認識》這一內容的單元教學目標如下:結合生活情境,直觀認識平面圖形中的角。通過“擺一擺”“認一認”“指一指”等活動,直觀認識角,能辨認直角、銳角和鈍角。本節課設計的學具有:(1)折角用的圓形紙片,折的過程中會出現一條邊是曲線,一條邊是直線的圖形,從而質疑,這樣的圖形是角嗎?(2)帶孔的小棒,學生可以很快的制作一個活動角,在操作中很直觀突破角的大小與兩邊張口的大小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一教學難點。
動手操作的數學活動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操作要求力求簡明,既要關注學生的“經歷、感受和體驗”,也要關注操作后結論的獲得,由隱性走到顯性,操作為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拉開了序幕。1.動手操作活動前先要明確操作任務、要求及活動步驟。2.操作形式要明確,可獨立操作,同桌合作或四人小組合作等,但要分工明確,落實到人,讓學生自己去操作才是有效的操作。3.根據需要或配以教具演示,或給予必要的啟發、講解、引導。4.操作活動中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對操作活動實施有效的指導,并督促學生記錄活動過程,必要時加強適當的調控或提示。每次的操作要求、目的都非常明確,既讓學生動了起來,學生在操作時也井然有序,課堂活而不亂。
探索了“圖形與幾何”課中動手操作的基本操作模式:著名數學家波利亞也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和聯系”。所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經過不斷嘗試,我們形成了圖形與幾何課中動手操作的基本模式:呈現問題→引發猜想→操作探究→交流評價。結合本節課《角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內容,按照模式:第一部分直觀認識角。呈現的問題:想一想什么樣的圖形叫角?引發猜想:畫一個角,想一想角由哪幾部分組成。操作探究:用圓形紙片折角,用兩根小棒擺一個角。交流評價:角的特征。第二部分:初步體會角的大小與兩邊張口的大小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呈現的問題: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引發猜想:兩邊張口的大小、邊的長短。操作探究:比較活動角的大小、大小三角板對應角的比較交流評價:討論得出結論。這種模式,“變靜為動”使學生進行真正的嘗試,大膽說出自己的發現,有利于增強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而且學生的操作活動,又使以往一人演示眾人看的被動接受式學習轉變為人人動手實驗的主動探索式學習,可以真正實現由講懂、教會向弄懂、學會的轉變。
兒童的多樣性的操作活動是抽象數學知識和形象思維之間的一座橋梁,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有力地保證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本節課的操作活動,教師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有的放矢的設置操作,找角——指角——摸角——畫角——比角,層層遞進,目標明確。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研究過程中,我們欣喜的看到,我們的老師和學生都有了很大的收獲。
新課標提出了“四基”︰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活動經驗和基本數學思想方法。要落實“四基”,就不能偏重于知識的傳授與運用,而要注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感受與體驗,發展空間觀念,提高學生數學綜合素養。讓學生動手操作,把各種剪發或拼法、畫法、擺法的過程經歷一遍,發現圖形轉化前后各要素之間的位置關系和數量關系,這就是數行結合的方法。學生經歷了思維提升的過程,就有了豐富的、深刻的親身體驗。如果老師代替了學生的操作,那么,學生除了知道結論、會用之外,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經歷探索、發現、思維提升的過程而獲得的經驗將寥寥無幾,對數學的興趣也將與日遞減。因此操作之后的歸納、總結就是一個發現的過程、知識內化的過程,也是造就一雙敏銳的數學眼睛的最佳時機。
總之,動手操作能夠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直接經驗,喚醒他們已有的知識儲備,使他們對所學內容形成清晰的表象,從而形成新概念,掌握新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操作與觀察、操作與表達、操作與想象、操作與歸納有機融合的操作、蘊涵學生親身體驗的操作,都是有效的操作。數學課就是讓學生親自參與到知識的形成與發展中來,動手實踐,大膽體驗,這樣的學習才會是最有效的、最持久的、最感興趣的,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