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飛
(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丘頭鎮麗陽中學,河北 石家莊 052160)
語文教材本身頗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會之美、藝術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動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無不是“情”的噴涌結晶。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就應把握文中瀉泄奔騰的感情激流,領悟字里行間跳動著的感情脈搏。這樣,呈現在學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號,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因此說,“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靈魂。
“情者文之經”。凡是感人的作品都滲透著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那些膾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能使人愛讀或流傳不衰,不僅因為其語言文字美,更重要的是文中滲透著作者熾熱的情感。心理學認為:情感的培養需要一定的情境,作者描繪情境是為了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抒發情感,增強藝術效果。而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正是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進入情境,從而揭示情境中的寓意。只有在教學中注重情感的陶冶,才能讓學生形象地感受到作家的態度和看法,并受到感染,從而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為了能達到陶冶性情,凈化心靈,教師要善于運用生動的語言,再現課文所提供的藝術形象和具體畫面,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情感沿著作者的思路,進入作者的情境之中,和作品表達的情感相通。達到“神與物游,心與理合。”的那種境界,實現讀者與作品所描寫的景物、塑造的人物、抒發的感情、論證的道理,在情感上和諧共振,只有使學生入情入境,豐富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才能讓他走進作品中,與人物一起體驗人生的悲歡離合。在情感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情是起主導作用的。只有老師具有滿腔熱忱,才會千方百計地激活學生的情感。只有當教師情、學生情達到和諧共振時,最佳教育效果才會產生。
古人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語文課本中所選的文章,大多灌注著作者的感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挖掘出課本中極富感情的內容,經分析、理解、品味、鑒賞的思維過程,感染學生心靈,陶冶學生的性情。文章無情不可謂文,哪怕結構如何完整,技法如何巧妙,形式如何優美。挖掘出文中隱含的思想感情,讓學生用心去感受,真心地去體味,悉心去探究,即使是一字一詞一句,也會“窺一斑而知全貌”。所以教師應引導學生對課文思想內容深刻挖掘,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深而有得。同時要介紹作家的個人經歷,讓學生了解他們的艱辛與勤奮,刻苦與睿智,從而激勵自己前進,還應對作品的背景作適當的分析,并結合現實進行點撥,盡量讓文章中的人活起來,直接和學生對話,和學生的心靈對話。好的作品是作者用心血和人生經歷澆灌出來的。有了這樣的認識,學生對學習語文的信念就不僅僅是掌握了一門工具,而是已超過了語文本身學科而成為一門極富感染力的綜合教育。用詩句增強語言的表現力、說服力和感召力。例如在講授魯迅的《故鄉》一文時,對于楊二嫂的貪婪、刻薄,我引用了莎士比亞詛咒金錢的名言:“金子,黃黃的,發光的,寶貴的金子,只這一點點兒,就可以使黑的變成白的,丑的變成美的,錯的變成對的,卑賤的變成尊貴的,老人變成少年,懦夫變成勇士。”不僅拓展了課文內容,有助于對課文內容的正確理解,也是對當今社會出現的拜金主義思想的抨擊,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在學習中受到教育。
語文教學是一門語言的藝術,要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打動學生, 要收到“音美以感耳”的效果,就需要教師的語言富有情感,使學生在你充滿感情的語言世界中接受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17世紀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紐斯曾形象地指出:“一個能夠動聽地、明晰地教學的教師,他的聲音便該像油一樣浸入學生的心里,把知識一道帶進去。” 教師的立場、觀點、思想感情,對學生的內心體驗、情感的誘發有直接影響作用。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始終保持良好的情緒,做到精神飽滿,神態自若,富有青春活力,給學生一種蓬勃向上的感染力量。特別要通過教師的語言傳導感情。運用聯想、比較的方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引發學生自覺吟誦詩句的興趣。例如,在學習夏完淳《別云間》一詩時,我結合本詩中表達作是抗清決心的詩句“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引導學生聯想,吟誦了陳毅的《梅嶺三章》全詩。并通過比較,單獨吟誦了表達斗爭決心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時間,同學們的吟詩興趣倍增,學生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愛憎情操。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起引導啟發作用,充分調動他們的情感。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讓學生真正掌握了有關的科學思維方法,學生才能有效地理解、鞏固和運用所學的知識,提高其主動學習的水平。在語文教學的活動中,學生是否在教師的指導下投入情意,是學習成敗的關鍵所在。如果只是讓學生呆板機械地死記硬背,生吞活剝地接收吸納,那是沒有效果的。只有通過積極主動的思維打動過內心世界的那些東西才能刻骨銘心,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學生是一個鮮活的群體,他們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有自己的審美觀和褒貶取向。高明的語文教師總會調動學生的情感,讓他們傾注情感學習,以期收到極佳的學習效果。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要大膽地讓學生試著分析課文,談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多讓學生進行課堂交談、討論,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看法,并作正確的引導。同時教師要盡量讓每個學生都有登臺“亮相”的機會,盡可能讓他們展示自己在語文學科方面的才能,發揮每位學生的優勢和潛能,讓他們真正體會到學習語文確是一件很愉快的事。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具有培養審美情感、鑄造美好心靈、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列寧說:“ 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這些話道 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諦。這是我在實際教學中對情感教育的一些領悟,只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從“情”字上下功夫,就能引導學生打開語文知識寶庫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