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紅敏
(河北省隆堯縣城關校區東關小學,河北 隆堯 055350)
皮亞杰認為,智慧自動作發端,活動是連接主客體的橋梁。在教學中,教師要使運用科學探究的方法讓探究學習成為可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引導學生對數學具有良好的興趣和動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快樂和享受,是我們追求的目標。然而興趣和動機并不是學生固有的,運用知識沖突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興趣。例如《3的倍數的特征》是在學生已認知倍數和因數、2和5倍數的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于2、5的倍數的特征從數的表面的特點就可以很容易看出——根據個位數的特點就可以判斷出來。但是3的倍數的特征卻不能、從個位上的數來判斷,必須把其它各位上的數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為3的倍數來判斷,學生發現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找準知識之間的沖突,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在第一環節中,筆者先讓學生復習2、5的倍數特征并對一些數據做出了判斷而后,我們“誰來猜測一下3的倍數特征呢?”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猜測是一種常用的數學思考方法,讓學生猜測3的倍數有什么特征,能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活動的積極性。由于學生剛剛復習了2、5倍數的特征,知道只要看一個數的個位。因此在學習3的倍數特征時,學生自然而然地會將“2、5的倍數的特征”遷移到“3的倍數特征”的問題中,經過反復猜想,觀察學生互相補充到得出:個位上是3、6、9的數是3的倍數。還有學生猜測“各位上的數字加起來是3,6,9一定是3的倍數”,能想到這點應該說是了不起的。但實際上,卻不是這樣。于是在問題情境中讓學生產生新舊知識間的矛盾沖突,萌發疑問,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具備了探究新知的動力,調動了學習活動的積極性。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更能有效的將新知識納入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去,還有利于培養學生深入探究的意識和能力。
常言道:“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毙睦韺W認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索反射的,思維也就因疑而生。多年來的教學實踐告訴筆者,只有有了疑問和驚奇,才可能調動學生思考興趣。筆者常常制造一些懸念,設計一些疑問,有效地激趣質疑,萌發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好奇和強烈的思考探索欲望。在教學中,運用學生學習中的困惑能促使學生把平常的好奇心發展為“求知的好奇心,”擴大興趣范圍,產生主動探索的欲望。
還以《3的倍數的特征》為例,那3的倍數究竟與什么有關系呢?找準知識之間的沖突并巧妙激發出來,于是進入到動手操作環節。剛開始筆者先采用課本上百數表來研究,讓學生圈出所有3的倍數,讓學生觀察3的倍數的這些數時,并從中找出相
同的地方。拋出問題:把3的倍數的各位上的數相加,看看你有什么發現,引導學生換角度思考3的倍數特征。在一個班實踐后,筆者認為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由于數太多,結果,很多學生找了與本節課毫無關系的東西,浪費了很多時間。課后,筆者又找一些數代表百數 表(3、6、9、12、15、18、21、24、27、30、33、36、39、42、45、48、51、54、57、60、63、66、69、72、75、78、81、84、87、90、93、96、99、162、216、612、1932、2391、3291、9231、9321、6789、7896、
8769、9876等)設計了一個表格,讓學生用除法計算的方法找到3的倍數的特征,并觀察這些數,這些數的個位分別從0到9都有,讓學生知道3的倍數的特征跟數的個位沒有關系,然后從中又把像12和21,45和54,36和63,216 和162,9231和9321等特殊的數單獨展示出來,讓學生觀察從中找出規律。學生在經歷了猜測、分析、判斷、驗證、概括、等一系列的數學活動后感悟和理解了3的倍數的特征,引導學生真正發現:3的倍數各位上數的和一定是3的倍數;不是3的倍數各位上數的和一定不是3的倍數。從而,使學生明確3的倍數的特征。接著又利用17、71、35、53、38、83、26、62、142、214、421等反例進一步證實3的倍數的特征,體現了數學的嚴謹性和數學結論的確定性。總結3的倍數特征時,筆者放手讓孩子們多說,說透,這樣更有助于鍛煉孩子的概括歸納能力。隨后設計了一系列習題,使學生得到鞏固提高。在練習題方面,筆者也采用多種形式,如從學生的學號為入點,讓學生判斷自己的學號是否是3的倍數,并再次探究3的倍數特征;用卡片練習判斷;后又組織學生用擺小棒的方法來探究和驗證,這種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方法,使之所探究的問題是漸漸完整而清晰。這樣的探究學習比老師直接教給他們答案要扎實許多,之后的知識應用時,學生就相應比較靈活和自如,效果比上節課要好。
教育是一門藝術。課堂不是同步,學生的發展始終是教學的落腳點。我們的教學應著眼于學生對解決問題方法的感悟,這樣才可獲得最佳的效果,這樣才可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在新知探究的過程中,要力圖讓學生在“猜想——觀察——再觀察——動手試驗”的過程中,產生認知的沖突。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然后再在“實驗——討論——驗證”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去研究問題,用不同方法去解決問題。學生通過大量的表象積累,思維產生了飛躍,自然就概括出結論。整個課堂孩子們在充分地體驗著、感悟著、發展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