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占偉
(山西省朔州市山陰縣教育局,山西 朔州 036900)
《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教學的要求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提倡學生在閱讀思考的基礎上,發表獨立見解,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思考,學會讀書。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使學生在廣闊的學習空間、有限的學習時間內迅速獲得知識、提升素養,提升閱讀的有效性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就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保證思維活躍,利于從大量的語言文字中篩選出最有價值的信息。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指導學生學會有效閱讀的方法。怎么才能使閱讀教學得到提升呢?
初中語文課堂上的閱讀教學需要師生配合完成,整個教學的過程就是一次知識信息交流和傳遞的過程。初中語文教師要重視民主教學的方法的實施,要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學生的思維發展能力和勇于質疑的學習態度。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思維和方法,不能直接使用抽象的教學語言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這種教學方法只能把知識停留在教育表面,不能實現知識的實踐應用,學生也不會從心理接受知識的傳達。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會增加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感,學生的主體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發掘,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改變教學方法,構建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實現真正的自主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參與學習計劃的安排和設置當中來,比如教師給學生布置的作業,向學生提問:“你對本學期的閱讀教學有何建議,請提出來,越多越好。”在學生的建議中篩選出可以實施的幾點,總結出來張貼在班級的墻面上,在教學的過程中使用這些方法,在肯定學生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實現教學質量和效果的提高。
閱讀的根本意義就是讀懂一篇文章,但是對于任何一篇文章的理解都是分層次的。簡單說來,就是針對一篇文章進行從認讀、解讀再到鑒賞的過程。認讀雖簡單,但也會受學生選擇不一的干擾,此時就需要教師引導歸納,將學生的疑惑歸結到一個焦點上,然后順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層次的問題,并加以解決。這個被認準了得提出的問題應該是“大眾化”的。解讀,必須做到準確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達的內容。就像寫文章一樣,閱讀也該有一個整體思路,這個思路即由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在這一輪回環中,教學要從學生的差異性出發,設計不同層次的活動內容,由認讀到鑒賞,甚至到評價與創新,應體現出梯度。每一個閱讀者都可以在其中發揮盡可能多的專長:善于組織的就去組織,善于觀察的多談觀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積極表述思想,善于辯論的要讓他暢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勵他表現自我……每個閱讀者都能懷有奮發向上的情緒的話,最終會產生強大的整合效應。
積累是一個持續而發展的過程,其具體內容包括閱讀內容的基本語言材料,其中包含的重點詞語的音、形、義登記處解讀,還有就是個別句子的重點理解和語言表達,再有就是文體特征和表達手法,另外還有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文化知識以及生活經驗的掌握。學生要通過積累閱讀材料實現情感的累計,理解并吸收好的文學作品當中所表達的復雜的情感和不同的觀點。另外,基本知識、寫作技巧、文化知識和生活經驗的累積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閱讀水平,教師要根據教學要求進行教學安排,引導學生完成閱讀積累。
語言的深入發展是思維,只有強化思維水平,學生的理解能力才能得到應有的提高,初中生在進行語文課程學習的時候要重視對自身判斷能力的養成,鍛煉思維能力,提高分析能力,強化想象能力,這些都是強化理解能力的重要基礎。
聯想力是說根據某一事物的特點,聯想到另外一種事物,這中思想能力是語文閱讀提升的重要基礎。聯想力能夠將有形文字的發展提升到情感理解上去,并且從字面到情感實現理解的深化,使文章的情感表述的透徹,學生理解起來更精準。
這個過程指的是對文章的內容和題材進行欣賞和點評,想要進行閱讀評鑒除了要具備足夠的文學嘗試和知識底蘊之外,還要掌握大量的專業知識和語言累積,同時還要具備抽象的思維對文章進行分析。初中生要掌握一定的文學作品的閱讀評鑒的能力。這個時期的學生可以從小的議論文入手,針對文章的人物塑造、故事內容、作品特點和表達情感等方面展開評鑒。學生可以分組討論,形成基本的思想認識之后在對文章進行賞析,可以在朗讀和默讀的過程中體味文章的深意,這樣會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很多學生會積極主動的寫讀書筆記,長此以往,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結論:閱讀能力會對學生各學科的知識理解起到重要作用,初中生只有掌握一定的閱讀能力才能實現各學科的發展。閱讀能力是學生掌握理解文章的基礎,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根本,是幫助學生強化對其他課程理解的前提。所以,初中語文教師要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的知道,強化閱讀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