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冉
(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胡麻營小學,河北 承德 068350)
教育家皮亞杰說過:“智慧自動發作發端,活動是連接主客體的橋梁。”把活動原則落實于教學過程,就應放手,動腦去探索發現。因此,教師應多創設一些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等過程,理解數學問題的提出,數學概念的形成和數學結論的獲得的及數學知識的應用,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形成初步的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踐活動就是給學生一個研究、探索、展示智慧的空間。它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主體性,能讓學生以最積極的態度去探索新知識,解決新知識,例如:一位教師在教“三角形面積”時,這樣引導學生參與操作活動,讓學生取出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想方法拼出學過的圖形,學生運用拼合,旋轉,平移的方法拼出了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等腰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學生在操作中發現了三角形和與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面積之間的關系,由此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整個過程,學生都處于一種積極的態度去探索三角形的面積,他們經過拼、量、湊等實踐,發現其中的規律:只有當兩個完全相等的三角形才能組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包括長方形、正方形,從而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等于等地等高平行四邊形的一半。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學會了探索,學會了分析與歸納,實現了知識的再創造。
人們常說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那怎樣去培養學生的興趣呢?動是兒童的天性,你讓低年級的學生一節課40分鐘專心致志地聽我們教師講課,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我們要充分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提供一個可以讓他們動手實踐、動手操作的機會,這樣既滿足了他們動的需要,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又能讓他們達到啟智明理的效果。例如:在教學《元、角、分》這一課時,我創設了一個模擬“會當小老板”的實踐活動,讓同桌互扮老板與顧客,通過買賣活動,讓學生經歷付錢與找錢,體驗1元=10角,1元=2張5角,1角=10分……這樣的活動把煩躁的數與計算融合到數學實踐活動中來,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又在不知不覺中體驗到元、角、分之間的關系,達到一種寓教于樂的效果。
任何發明創造都是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開始的。對創新學習而言,問題的提出比其被接受更重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去探索、猜想、發現,讓學生在問題解決中學習,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本身構成一個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例如:在教學循環小數時,教師創設了一個比賽活動:(計算“1/3”,誰算得最快),學生在計算1/3的過程中,很快地就發現了許多許多的數學問題“老師這道題是不是出錯了,怎么算也算不完?緊接著,就有學生提出:”為什么商的小數部分總是3呢?那么長的商有沒有比較簡單的表示方法呢?等等。”在教學“自然數”與“整數”的概念時,先讓學生自學課本,再提出鎮靜劑所不能理解的問題。有一名學生問:“0為什么不是自然數,而是整數?”教師及時表揚該同學肯動腦,問題提得好,并適時分析這個問題好在哪里,逐步引導學生會提問題。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可以引發學生進行深層的思考,從中閃出創新的火花。
教學實踐表明,數學學習不是一種被動的、簡單的吸收過程,而是以學習者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構建過程。教學應鼓勵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去猜測,引導學生通過活動,驗證自己的猜想構建的知識結構。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將所要學習的知識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使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化、形象化,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生活中充滿數學,充分利用學生生活環境中的人與事,適時創設環境,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促使他們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在實踐活動中了解知識、掌握知識。并用自己的斯文方式去重新創造知識,在創造的過程中體驗探索的艱辛和成功的快樂,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生數學意識和應用意識。例如:教學了“長方體的體積”后,可設計這樣的實踐活動:“選擇合適的工具,計算一塊石頭的體積,”“學生自己設計方案,并測量相關的數據來計算一塊石頭的體積”;再如:學習了“比例知識”后,可設計這樣的實踐活動:“測量并計算出學校占地面積,并按一定比例繪出學校的平面圖。”通過這樣實踐活動,既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又能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深深的體會到周圍事物中所蘊含的數學知識,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充分體現數學的價值。
教學實踐使我們深深體會到,只有在實踐活動中學生才是最感興趣的,因此,數學教學應密切聯系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精心設計具有探索性、開放性和有意義的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通過社會調查、收集、整理信息、分析、判斷、推理,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充分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和數學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