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陽
(江西師大附中國際部高三(20班),江西 南昌 330038)
在《江西文化藍皮書——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報告(2016)》中明確顯示,江西各級文化部門需進一步直面當前的“后申遺”時代,全面開啟非遺保護的全民參與模式,順應當前新型城鎮化發展進程,全方位探索非遺保護協同發展路徑,對接當前的“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當然,發展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還需要基于社會基層大眾展開,因此展開面向全省的社會問卷調查活動是非常有必要的[1]。
此次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社會問卷調查活動是基于《江西文化藍皮書——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報告(2016)》展開的,其中主要圍繞江西省內不同地區、不同年齡層次等等人群展開調查,整個調查活動中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即社會現狀的問題為10個,10個問題基本上覆蓋了所有的調查事項內容,下文對具體的調查活動過程展開論述[2]。
1.調查對象
此次參與調查活動的所有對象均來自于江西省各地,其中來自于南昌市的調查對象數量最多,達到319人,占到總人數的60.88%,調查人數第二多來自于九江市,調查人數達到72人,占到總人數的13.74%,總共參與調查人數為524人。調查年齡層次則是從未成年人~67歲以上人群,其中參與調查最多的人群為35~45歲人群,參與人數164人,比例為31.3%;26~35歲人群占據第二位,參與人數為155人,比例為29.58%。
2.調查問題及評價
問題1/2/3:你之前有參加過有關非遺的活動嗎?/你了解江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嗎?/你能舉出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例子嗎?
其中表示沒有參與過非遺相關活動人數多達351人,占比例為66.98%,其中表示參加過非遺文化展覽的的人數為70人,占比例為13.36%;其余為參加過藝術課(如陶藝)45人(8.59%)、見過街頭藝人表演(棕編、糖畫等)38人,占比例為7.25%、藝術表演(采茶戲等)14人(2.67%)、其它6人(1.15%)。
通過這一調查可以了解到江西省的非物質遺產民眾基礎并不雄厚,絕大部分人并沒有參與過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整體來說比較陌生,腦海中僅僅保留著較為抽象的概念(43.51%)。而絕大部分人表示大概了解,只是在平時關注新聞報道或網絡宣傳時才有留意(41.79%)。另外有57.25%的調查對象表示自己并不能舉出任何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例子,而有42.75%的人群表示可以。整體來講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江西人還非常陌生。
問題4/5:什么原因使你對你家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比較陌生?/你曾經通過哪些渠道了解過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問題4的調查中,有58.36%的對象認為是宣傳力度不夠才導致自己對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感到陌生,而有55.02%的人群認為是因為平時太忙,導致自己并不關注該類信息。對于絕大部分人群來說,了解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渠道只有新聞頻道(75.69%)、新媒體社交平臺(28.24%)和非遺活動(27.45%)。這兩項調查問題證明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渠道相對單一且宣傳力度嚴重不足,從整體看來他對于提升基層大眾保護意識是相當不利的。
問題6/7/8:你覺得現在這個時代,非遺保護有意義嗎?/那么你覺得保護非遺的意義何在?/你覺得應該怎么保護非遺呢?
在這3項調查中,調查對象中有516人(98.47%)表示非遺保護是有意義的,它的意義在于弘揚傳統文化、銘記文化本源(86.82%)、增強文化自信(74.42%)、提高城市知名度(56.20%)以及提高生活品味(21.71%)。當然也有60%的調查對象認為沒什么意義。而在提及具體的保護措施時,比較熱門的回答包括了加大宣傳力度、開展社會非遺活動、非遺創新與新時代結合、政府加大資金支持、使非遺走進校園。
通過江西此次大規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社會問卷調查可以看出基層大眾的非遺文化保護意識相當欠缺,但是在提及保護措施時還是有許多人群能夠提出具體的保護辦法,這說明江西人還是比較關注江西非遺保護的,只不過關注的程度還有待加強,整體上缺乏具體的保護意識思路與保護對策,這是當前江西省所亟待改善的問題[3]。
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基層大眾保護意識提升是關鍵,因為它能從根本上實現對非遺文化保護的傳承永續,形成良好的大眾文化意識,這對江西省人文文化保護機制的未來長久發展是非常有利的。基于這一點來講,本文也提出了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基層大眾保護意識提升的相關有效策略。
民眾參與水平提高也是本文所討論的主旨內容,江西省非遺保護要強調全民參與,重新定位民眾在非遺保護中的重要地位,始終保持大眾具有良好的非遺保護價值觀。為此,當地必須要加強宣傳、擴大影響、時刻增加教育感化力度、持續提高大眾保護意識。具體來講就是要滲透文化自覺性內容,強調通過各種形式加強對非遺文化的宣傳與保護,在增加民眾文化認同感、自豪感的同時也與政府組織、社會團體一道主動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當中[5]。
最后,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應當走進校園,學校是思想教育的最重要陣地,它也是知識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要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項目特點展開學校基礎教育,創編非遺類報刊雜志與書籍,有規律的開展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活動。比如說設置相關高等教育教學體系、開設相關課程、設置相關專業、聯動學生開展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社會活動,例如非遺文化節、非遺文化保護講座等等。結合教育項目全面深入研究非遺文化項目內容[6]。
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相當豐富,這是當地最寶貴的財富,因此江西政府及省內基層人民應該將非遺保護項目建設重視起來,通過定期舉行社會問卷調查了解民眾思想,并基于反饋展開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教育活動,利用不同手段宣傳非遺內容,實現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模壯大與機制優化調整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