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春
(宜賓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宜賓 644003)
前言: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行和深入,為各地鄉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優勢,縮小了城鄉之間的差距。而依托鄉村振興戰略,發展鄉村旅游業,也是個旅游大省的首選方案。宜賓市地域優勢明顯,自然鄉村資源豐厚,文化歷史悠久,在開發旅游項目的過程中能夠節省成本,對于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建立示范旅游試點來講具有重要的引導價值。
鄉村振興戰略,即將關系到國家民生大計的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徹底解決好,通過采取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全力開發土地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業等方式,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縮短城鄉差距。振興與衰落相對應,因此鄉村振興的提出,也是基于鄉村衰落的現狀提出的,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奔赴城市,使得鄉村出現大量的老人和留守兒童,無論是人口規模還是經濟發展規模,城鄉之間的差距都越來越大。而在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之后,一些鄉村振興工廠、鄉村旅游發展項目,會吸引勞動力涌向鄉村,對于改善鄉村人口結構、促進地域經濟發展來講具有重要的優勢。
鄉村旅游,即依托鄉村的地域優勢,開發豐富的旅游項目,開展多樣的旅游活動,以吸引游客前來帶動經濟發展。需要注意的是,鄉村旅游的發展,必須要以鄉村的特色開發為前提,同時要盡量展現鄉村的原貌,包括淳樸的民風、充滿人情味的鄉民等,一些經過包裝的鄉村小鎮,并不在振興戰略覆蓋的范疇之內。
宜賓市是四川省第一批興起旅游業的地域,在鄉村旅游發展方面具體可以分為兩個歷程,首先是上個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宜賓縣喜捷鎮、江北白塔山景區,經過建設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而農家樂的鄉村旅游特色也是在此時興起,旅游與當地農民一同參與到鄉村特色活動當中,品嘗當地美食或參與農活等。其次是2003年后興起的新型鄉村旅游項目,包括以筠連春風村、金秋湖為代表的農家樂系列。以興起后第十年2013年的數據為例,宜賓市共建成五星級農家樂三家,大大小小的農家樂基地約有2500家不止,年接待游客多達500萬人次,共創收益約為70億元。可見,旅游業已經成為促進宜賓市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支柱之一[1]。
作為四川省地級市,宜賓市的地理位置優越,自然氣候也適宜,水文狀況良好,這都為宜賓市鄉村旅游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自然資源。到目前為止,宜賓市鄉村旅游項目的數量豐富,分布的范圍也極廣泛,但是卻缺乏專業的資金鏈支撐以及悉心化的指導,很多項目的開發和維護,甚至是資源的保護工作度不夠到位,需要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導向,制定有針對性、有側重點的旅游項目開發計劃,為宜賓市鄉村旅游事業的發展提供有效的機制保障。
宜賓市地處四川盆地,并與云貴高原接壤,氣候溫暖濕潤,而且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使得宜賓市一年四季綠色長青,旅游無論什么季節前來都能看到光鮮宜人的景色。因此,宜賓市通常常年開放旅游,每一個季節都會根據氣溫的變化為游客提供最為適宜的旅游服務。
四川宜賓市以自然資源豐厚著稱,因此無論是景點的設計還會風景的觀賞,基本沒有門票的限制,不僅可以為游客省去一部分門票的開支,也可以為當地的旅游經典打響口碑建設,提升知名度和美譽度。同時,宜賓市與一些沿海的旅游城市不同,其生活水平相對較低,當地無論是美食還是住宿,費用基本合理,能夠保障游客住得舒心、吃得放心。
宜賓市鄉村旅游事業發展以來,一直得到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在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之后,當地更是依托政策優勢,制定了如《宜賓市江南特色效益農業基地規劃》等特色旅游項目計劃書,力圖加大在鄉村旅游建設方面的投入,升級農家樂服務模式,使得特色旅游和文化旅游相結合。同時,在戰略的引導下,宜賓市鄉村旅游規劃的準入門檻也逐漸提高,嚴格按照服務行業標準來執行旅游項目開發計劃,并出臺了《宜賓市“農家樂”星級的劃分與評定》,從政策和規劃的多個角度,保障宜賓市鄉村旅游事業的發展,繼而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2]。
宜賓市的地理位置優越,可以將四川南部城市作為客源的重點城市,將旅游開發項目逐漸向南部轉移。同時,與云南貴州等旅游城市接壤,也可以借鑒其豐富的旅游商業模式,打造旅游、購物、文化體驗等一條龍服務,升級宜賓市鄉村旅游產業開發模式的同時,為宜賓市經濟市場的發展注入活力。
與其他發達的旅游城市相比,宜賓市由于經濟水平有限,再加上早期缺乏先進政策和方案的引導,旅游事業的起步晚,鄉村旅游發展更是緩慢。當前,宜賓市部分鄉村旅游基地依然存有上個世紀政府旅游模式的色彩,具有較強的強制紅色屬性,娛樂性和文化性不足。造成這樣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宜賓市鄉村旅游事業的發展,其資金來源大多以政府出資為主,一些特色項目沒有被宣傳出去,除了一些本土資金之外,很少有外來商戶的入駐,導致鄉村旅游項目開發的成本不足,市場化還不夠明顯。
旅游業說到底也是服務行業的一種,從旅行團開始,到項目的介紹、購物、文化體驗,各類旅游項目都需要專業人員的指導,游客才能盡興。但是當前,宜賓市部分鄉村,由于人口結構復雜,文化水平較低,即使建設的旅游項目賣點較多,但是能夠為游客提供的服務還嚴重不足,無論是接待、講解還是文化體驗,游客還無法真正地通過服務了解宜賓市鄉村的特色。而且當前很多旅游服務還停留在農家樂的菜品品嘗方面,導致當地的旅游公司接到了與服務相關的大量差評,這對于積攢口碑、提升形象、吸引外資來講都具有不利的影響。
單純的旅游服務,尤其是鄉村旅游,想要獲得可觀的經濟收益是無法實現的,都需要依靠附加產品的銷售,才能擴大鄉村旅游的影響力,繼而吸引更多游客和外資。但是當前,宜賓市鄉村旅游的附加產業鏈條還極為欠缺,拉動效果還不夠明顯。例如,鄉村旅游沒有與農業經濟聯合,制定有效的農活體驗項目,增加農產品的收益;當地一些特色的文化體驗項目過于膚淺,沒有與歷史人文故事結合起來,或修建景點,對游客的吸引力不足。再加上幾年如一日的旅游活動,游客基本不會再重返第二次,這種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簡單思想,難以開發出特色的旅游產業鏈,對于經濟的帶動性明顯不足[3]。
由于經濟水平的不足以及人口結構的差異,宜賓市鄉村居民,對于新農村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的解讀不夠明確,無法真正地依托政策的優勢開展特色旅游活動。鄉村旅游的開發往往是一窩蜂式的,比如農家樂火了,就拼命從美食項目開發入手;治愈系旅游火了,就修建溫泉等設施。這種跟風式的鄉村旅游開發模式,沒有從戰略政策的立場出發,及時經濟效益客觀,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講難以實現社會效益。
當前,宜賓市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想要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事業,也可以參照發達城市的“旅游+”模式,將多種行業形態一并推進到旅游事業當中,開發形式多樣的特色旅游產品。以宜賓市蜀南竹海作為重要的載體,讓游客親自到竹海體驗自然風光,讓游客可以親自參與到各類竹制品的制作當中,從體驗到購買都能讓游客心甘情愿。同時,當地依托政策的優勢,建設竹制品加工廠、竹文化生態旅游館,每一個季度舉辦主編藝術博覽會,讓全國各地的竹制品愛好者前來參觀游覽,打響知名度的同時,也建設了特色旅游項目,為新型旅游試點的開發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旅游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除了與旅游業相關的產業園區開發、特色旅游項目基地建設之外,還包括公路等交通建設、鄉村產業工程建設、鄉村人口居住環境改善建設以及現存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等等。因此,宜賓市在發展鄉村旅游事業的過程中,需要事先制定長期的規劃建設路線,向政府取得政策的引導和優惠,全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修建特色旅游服務工程,使旅游即使出了游覽區或景點,也能看到一個山水如畫的鄉村,加深其情感體驗[4]。
旅游資源和項目的開發,需要與當地的自然資源相結合,打破鄉村特色的怪圈,真正地實現“宜賓特色”旅游。具體來講,可以建立“烏蒙云田”特色產業旅游區,依托宜賓山區各縣的自然資源和盆地資源,發展當地的肉牛、中藥材、烤煙、茶葉、蠶桑等特色資源,完善鄉村旅游的特色項目,真正做到弘揚當地文化、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同時,建立“宜長興”鄉村振興示范走廊,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使游客能夠體驗僅屬于宜賓的特色文化旅游項目,積攢口碑的同時,也能維護宜賓旅游產業發展的形象,對于吸引外資、擴大開發深度來講都具有重要的影響。
在鄉村振興的戰略引導下,宜賓市想要促進鄉村旅游事業的發展,需要以戰略為依托,全心全意地完善基礎設施的建設,并以當地特色的自然資源為基礎開發特色旅游項目,增加游客情感體驗的同時,也能維護宜賓市鄉村旅游產業的形象,為促進當地產業結構升級以及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