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瑋
(重慶市黔江區育才小學校,重慶 黔江 409000)
統編語文教材對語文教學具有明顯的指導作用,“名著導讀”作為教材的重要板塊,直接影響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名著的策略與效果。一個好的“名著導讀”能夠抓住學生閱讀名著時所遇到的困難與問題,讓教師能夠發掘引導學生閱讀名著的策略,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統編語文教材對“名著導讀”板塊進行了針對性設計,其體現的名著閱讀教學策略,對我們一線教師組織學生閱讀名著具有非常大的啟發和幫助作用。
影響學生閱讀名著最大的因素是“不喜歡讀”“內容讀不懂”。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不喜歡讀”反映的是學生沒有讀名著這一事實,原因可能是沒有閱讀興趣,也有可能是因為讀不懂名著而不能獲得愉悅感;“內容讀不懂”反映出學生想閱讀但由于內容難或方法不當而沒有讀懂。根據以上分析,學生閱讀名著遇到的最大困難是閱讀興趣、閱讀方法的問題,因此,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先將名著“讀”起來。
名著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名著最容易被改編成其他體裁,名著最容易繁衍出仿作、續作和偽作,名著常為人普遍引用”(朱嶺語),當下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和能力都很強,在一定程度上對所要閱讀的名著內容有過一知半解的了解,這種以局部代替整體的心態會讓學生誤將影視劇、道聽途說的片段、概括式的內容摘要當成經典名著的原貌,從而不喜歡閱讀名著。統編語文教材通過文化名人對名著內容或作者的評價向學生推介名著,首先能扭轉學生對該名著的認識,可以先聲奪人,讓學生樹立一種對名著的敬意,懷揣著敬畏之心去閱讀名著,閱讀的興趣自然會濃一些;其次,讓學生通過評價語大膽猜測名著中的內容,激發起學生閱讀原著的欲望。
作為整本書的導讀,內容太多太細,會削弱名著的新鮮感,信息太少,會讓學生有距離感。統編語文教材在選擇對一本書關鍵信息的呈現方面,顯得恰到好處,特別是一些信息的隱去,讓學生對內容產生了理解上的困惑,這又驅使學生不得不去閱讀,一點點解開自己心中的謎團。
在激趣導讀之后,學生正式開始閱讀之前,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不僅能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在保持一定閱讀速度的同時兼顧閱讀效果,而且,正確得當的閱讀方法還可以減少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畏難不讀的情況。實際上,一方面是學生渴望得到閱讀方法的指導,另一方面是教師乃至研究者掌握的適合中學生的閱讀方法并不多,對名著閱讀的指導陷入困境。而統編語文教材的“名著導讀”部分除了推介作品外,專設了一個“讀書方法指導”板塊,較為系統地介紹了適合該名著的讀書方法,既有運用讀書方法的要點提示,也有閱讀過程中的方法示范,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學生“不會讀”名著的問題。
過去一味將改善名著閱讀的問題聚焦在閱讀前的興趣激發上,這并沒有改變學生不能堅持讀完整本書的現狀,由此,人們開始將目光轉向閱讀過程的監管、閱讀結果的評價上。過程中的監管,側重于指導;閱讀結果的展示評價,是激發學生興趣并引導學生走進名著的重要策略。
閱讀結果展示作為一種策略,一方面能倒逼學生閱讀名著,以結果引導過程,推動學生持續閱讀名著;另一方面,結果的展示有利于學生分享自我閱讀所得,與同學、老師一同探討自己閱讀中的疑惑,也能促進教師、學生在交流中深化對名著的理解。斯蒂夫?艾倫說:“名著就是這樣的書——哪怕只是一瞬間,它都會使你從中感受到一部分生活的意義。名著是能夠經受住時間考驗的書,是世界上億萬讀者多少年來為從中得到特別啟迪而閱讀的書?!?這種策略極大地保護了學生名著閱讀中自主參與的特性,也為他們在閱讀過程中產生愉悅、困惑與思考等心理活動搭建了一個展示的舞臺。
統編語文教材“名著導讀”中有一個“專題探究”板塊,像是一個個語文活動,教學生如何展示匯報自己的閱讀成果,這種思維方式所映射的是學習成果的變革,學生為了完成這項專題任務,需要查閱大量資料文獻,對名著內容進行關聯式分析,加深了學生對名著的理解。羅列出來的三四個專題具有超強的發散性,中和了名著的核心內容和學生的學習興趣點,可以引導暫時沒有獨特關注點的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
總之,統編語文教材“名著導讀”板塊的變化,為名著閱讀課堂教學提供了科學的、穩定的策略參考。其中,通過激趣導讀策略,讓學生想讀名著,開始走進名著;通過閱讀方法指導,使學生會讀名著;通過展示交流策略,使學生愛讀名著。這種對閱讀前、閱讀中、閱讀后全過程進行指導與干預的成體系策略,極大解決了名著閱讀教學中低效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