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倩
(重慶人民(融僑)小學,重慶 南岸 400069)
小學語文課標中指出:“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趣。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充分地運用朗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發展思維和陶冶情感。加強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朗讀訓練,是每個語文教師應盡的責任。下面,筆者就結合自己開展小學語文朗讀訓練的經驗,談一談相關教學策略。
小學生參與朗讀活動的經驗畢竟有限,教師的示范朗讀顯得格外重要。回顧過去的小學語文朗讀訓練,筆者發現不少教師忽視了范讀的重要意義,敷衍教學,致使朗讀訓練效果不如預期。朗讀是“口耳之學”,教師精彩有效的范讀,不僅為學生樹立了良好的榜樣,還能讓學生受到情緒的感染,對課文產生感情。當學生從教師處獲得朗讀的美好體驗之后,他們內心深處會迸發出參與朗讀訓練的強烈情感,學習興趣大大激發,自然而然就會主動配合訓練活動。低年級語文朗讀訓練時,教師的范讀更為關鍵。在進行范讀時,教師要使用標準規范的普通話流利朗讀,注意語調的抑揚頓挫、節奏的輕重緩急、邏輯重音的突出等問題,盡量為學生展現最好的朗讀狀態。
三年級上冊《聽聽,秋的聲音》是一首優美的現代詩,全詩一共分為六段,語言簡練又不失韻味。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沒有從詩歌內容方面進行深究,而是引導學生從范讀中領悟詩人筆下秋天大自然里面的聲音。讀第一段時,我略帶了一點憂傷,以表達樹葉不舍得和大樹媽媽告別的心情;第二段時,語氣快活一些,節奏也加快,讀出蟋蟀快樂歌唱的感情;第三段讀出舍不得的語氣,因為大雁就要飛到南方去了......一邊聽我范讀,學生一邊在課本上畫一畫、寫一寫,標記自己不認識的字和每一段的感情基調。學生注意力都高度集中,為下一步正式開展朗讀訓練奠定了良好基礎。
教師范讀是拋磚引玉,只有學生切身參與到朗讀實踐中,才能真正提高朗讀能力。但是組織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時,很多教師陷入了窘境:小學生生活閱歷有限,語文學習能力不足,因此他們很難與作者達成心靈上的契合。朗讀時,學生要不是機械地模仿教師,要不就是自由發揮、毫無靈魂地朗讀,朗讀質量低下。解決以上的問題的最佳途徑是創設美好情境,讓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觀其事。教學實踐證明,掛圖、投影、視頻、表演能創設“場效應”,將課本上抽象復雜的文字符號化為形象直觀的畫面,給人以視覺沖擊。組織小學語文朗讀訓練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模擬課文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朗讀。
《聽聽,秋的聲音》朗讀訓練中,我在教室里面的多媒體投影設備上出示了事先準備好的課件,伴隨著風聲、雨聲、落葉聲、蛐蛐聲的錄音,屏幕上緩緩彈出了各種秋景的圖片。有樹葉變黃了的圖片,有石榴咧開嘴笑的圖片,還有大雁南飛的圖片。在多重場景渲染之下,我適時說到:“秋天不僅有多彩的顏色,還有美妙的聲音。有一位詩人聽到了許多美妙的秋之樂聲,下面請同學們朗讀課文,讓我們一起來聽一下秋的聲音。”學生興致飽滿,朗讀得格外認真。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人類最好的老師。”保持學生參與朗讀訓練的關鍵在于激發興趣,用趣味引領課堂。很多學生反映:一遍又一遍大聲朗讀,口水都說干了,沒力氣、不想讀了。枯燥乏味的機械訓練影響了學生參與朗讀活動的興趣,容易打擊學生朗讀積極性。教師應該嘗試形式多樣的訓練方法,保持學生訓練熱情。例如個人朗讀、小組朗讀、競賽朗讀、表演朗讀、全體朗讀、師生配合朗讀、分角色朗讀、分段朗讀、輕聲讀、大聲讀等。每嘗試一種新的朗讀形式,學生都能享受到一種全新的體驗,朗讀興趣自然會得到保持。
《聽聽,秋的聲音》朗讀訓練時,我首先要求學生全體讀,然后分為五個小組朗讀,接著再以男女對抗的方式競賽讀,最后再請個人讀。每一遍朗讀時,我都會詳細點評學生表現,既肯定他們的進步,又指出可以繼續努力的地方。針對朗讀表現出色的小組、個人,我還頒發了“朗讀之星”的獎狀。學生全部高興極了,一點都不覺得朗讀課累了,參與朗讀訓練的勁頭也足了不少。
為了更好地達成語文朗讀訓練要求,教師應當優化教學環節,促進每一個學生朗讀能力的發展。以上我們簡要分析了小學語文朗讀訓練策略,除了本文提及的相關方法,還有很多語文老師也積極提出了建議。在往后的小學語文朗讀訓練中,教師要積極學習新觀點、新理念,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循序漸進提高語文朗讀訓練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