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群
(重慶市云陽鳳鳴中學校,重慶 云陽 404500)
高中階段,是學生品德成長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的學生,他們基本具備了區分美、丑、惡的能力,學生的世界觀和道德修養因其具備了一定區別能力而大受影響。高中歷史中蘊含的古今道德觀、以及世界豐富的人文觀,對培養學生的道德水準起著引導和“準則”的作用,學生有可能因為一起歷史事件而改變自己本性善良的認識。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進行一定的疏導和誘導,從而提升他們的整體認知水平。
首先,高中歷史學科的教學目標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國家的歷史,更重要的是幫助高中階段的學生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新課程改革中也強調指出要加強高中歷史對學生德育水平的培養。作為高中歷史教師更應該明白歷史學科的教學對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明確歷史教學在學生德育形成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德育教育,朝著新課改要求的教學目標努力。
其次,高中歷史的學習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著很大的影響。歷史學科是一門人文類的學習科目,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當中重要的是提高了自身的思想層次,總結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身的人格得以完善,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這些對于學生以后綜合素質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關系到祖國將來的前途和命運。
最后,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強化德育教育是對我們每位高中歷史教育工作者的一個基本要求。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教給學生祖國的歷史,也是在教給學生如何做人。教育學生在學習歷史的基礎上學會做人,是歷史教育的更高層次的教學目標。
在歷史教學改革實踐中,我們根據教學內容本身的特性,以創新能力和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為宗旨,加大教育科研力度,努力向高中歷史學科規律靠攏,大膽探索運用開放型動態教學模式來實現德育實效性,初步形成了活動體驗型、情境創設型、專題研究型、辯論型、歷史現象與社會現實類比反思型、小品表演型、歷史題材影視品評型等歷史學科創新教學的新路子,實現了歷史課堂教學模式的多樣化。另外,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考試是各種教育活動的核心,分數是評價一個老師能力優劣的唯一標準。所以,需要我們多方努力,變更教育理念,改變教學的評價機制,對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做出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評價,變學習考核為評價考核,這樣才能凸顯出歷史教育的德育功能。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我國在歷史發展史上取得的輝煌成就的案例或者作品,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情感、價值觀等無疑是一種最好的說辭和教育。如:在講到我國的燦爛文化,科技成就、文學成就時就行情感的渲染,托物抒懷,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如在講到我們歷史上的美術成就徐悲鴻的《奔馬圖》時,這樣解釋,它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長沙會戰,抗日戰爭正處于敵我力量相持階段,日軍想在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前徹底打敗中國,使國民黨政府俯首稱臣,故而他們傾盡全力屢次發動長沙會戰,企圖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慶。二次會戰中我方一度失利,長沙為日寇所占,正在馬來西亞檳榔嶼辦藝展募捐的徐悲鴻聽聞國難當頭,心急如焚,他連夜畫出《奔馬圖》以抒發自己的憂急之情。在此幅畫中,徐悲鴻運用飽酣奔放的墨色勾勒頭、頸、胸、腿等大轉折部位,并以干筆掃出鬃尾,使濃淡干濕的變化渾然天成。馬腿的直線細勁有力,猶如鋼刀,力透紙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線很有彈性,富于動感。這些講解,均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各種特色活動來吸引學生參加,讓學生在全身心參與的同時在無形之中向學生普及和滲透德育教育。例如,教師可以在南京大屠殺紀念日開展相關展會,結合教材中抗日戰爭的章節,讓學生更加深刻的認識到民族歷史,樹立強烈的民族榮辱觀,學習革命先輩為革命獻身和奮斗的英勇不屈精神。教師也可以通過在課后放映一小段的歷史人物簡介,如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取得了推翻中國傳統封建制度的歷史成果,周恩來少年學習期間立下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宏愿,李大釗在全國各地積極引入和宣傳共產主義思想等這些歷史著名人物的突出事跡,讓這些優良品德深深植入學生心中,從而加強德育教育的滲透。
歷史應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評價啟迪人、教育人,教師應準確而鮮明地向學生宣傳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如針對學生中的高消費現象,可講述漢文帝提倡節儉、漢景帝愛惜谷物的事例,啟發學生認真思考,引導他們自覺調節自己的行為。同時,歷史教育不可能像政治學科那樣公開、正面宣傳灌輸教育,它的育人功能往往是蘊含在對歷史的評述之中的。歷史教師情感豐富真摯而不矯揉造作,這容易使學生隨著歷史的評述,與老師產生感情的共鳴。“動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歷史教學中,以史實服人是必須的,同時,以情動人也是萬萬不可缺的。這就需要教師充分利用好書本中的文獻材料、圖畫、地圖等進行聲情并茂的教學,以此來感染學生,調動學生的情感。
總之,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四有”新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任務。我們要通過歷史課教學,使學生樹立自尊、自信、自強的民族精神,為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實現全面振興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