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鳳碧
(重慶市黔江區育才小學校,重慶 黔江 409000)
網絡成癮是指在無成癮物質作用下的上網行為沖動失控,表現為由于過度使用互聯網而導致個體明顯的社會、心理、生理功能損害。網絡成癮是一個廣泛的概念,根據成癮者的需要不同而分成不同的類型。大概有網絡性成癮、網絡關系成癮、網絡強迫成癮、信息收集成癮和電腦成癮等五種類型。
網絡成癮起初表現為精神上的依賴,渴望上網沖浪、玩游戲、感受網絡帶來的快樂;隨著上網時間的頻率延長,可能發展為軀體上的依賴,表現為在不上網的時間情緒低落、失眠、生物鐘紊亂、食欲不振導致體重下降、精力不足、思維遲緩、自我評價降低,甚至有自殺意念和行為,上網以后精神狀態才能恢復正常狀態。把大量的時間和金錢花在互聯網上,以至于不能自拔,導致妨礙其他活動,使成績下降、體育鍛煉時間減少、社會交流少…….阻礙自身的社會化進程;有些玩暴力游戲的青少年,受到網絡潛移默化的影響,使自己暴力傾向和攻擊性行為增加。
網絡對青少年具有奇特的誘惑力,導致很多青少年網絡成癮還是有其內在的心理原因的。
1.人際交往的需要
青少年時期正處在“心理斷乳期”,心理的閉鎖性使他們很少和父母老師交流,在學校,同學之間關系可能有些冷漠,于是上網聊天成了他們和別人溝通的一個渠道。網絡中的人際關系比現實中的人際關系簡單,基本不受年齡、社會地位、職業、性別等方面的影響,論壇、聊天室、QQ等成為他們交友、聊天、互吐心聲的好去處,在那里他們可以找到傾述的對象,可以很快和很多人建立友誼。
2.興趣和好奇心
青少年時期正是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階段,互聯網恰恰就是這樣一個略帶神秘的新鮮事物,他們被深深吸引,駐足網上,流連忘返,于是興趣變成了成癮,最后被“困”網中央。
3.逃避現實的需要
青少年的學業壓力很大,他們幾乎成了學習的奴隸。這樣的學習方式與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特點是相抵觸的,其結果就是導致他們厭學,逆反心理加重,親子關系不良等問題。豐富多彩的網絡“趁虛而入”,成了他們逃避現實的最好去處,在網上他們自由自在,無拘無束,能得到學生生活中難以得到的快樂和滿足。
4.自我實現的心理需要
青少年需要自我實現,但這樣的機會不是人人都有、時時都有。網絡給他們提供了施展自己才華的舞臺,網絡的匿名、無感官接觸等特性,彌補了他們在語言、外貌等的不足,在網絡中可以滔滔不絕,幽默機智,惹人喜愛,在屏幕后表現得很優秀,因此得到贊許,使他們獲得成功的喜悅和快感,網絡上社交的游刃有余與現實中不斷遭受挫折的強烈心理對比,無形中強大了他們的網絡行為。在在線游戲中,他們極大地獲得了成就感,這種成功的體驗使他們更加沉迷網絡。
網絡成癮的青少年在學校的征兆就是上課精力不足,成績下降,曠課早退,熱衷談論網絡,變得獨來獨往等等,教師應該有意識地注意青少年的異常表現,了解他們的上網情況,盡量在他們網絡成癮以前就“懸崖勒馬”。
對于主動來要求輔導的網絡成癮的學生,教師應對其改過自新的勇氣給予高度的贊揚和鼓勵,并表示自己樂意給予幫助。與被動接受輔導的學生交談時,更應該注意說話的措辭和語氣。
1.了解學生上網的基本表現和原因
教師應該了解學生上網的基本表現和與原因,可以根據需要選擇一些問題進行詢問,注意詢問時的語氣和態度,要靈活使用會談技術,總之,不要讓學生有接受審問般的感覺。
2.根據網絡成癮的不同原因和類型進行分類處理。
教師引導學生完成好網絡成癮自測題和老師的談話詢問題,判斷該生是否網絡成癮。對于不同類型的成癮者,應該給予不同的幫助與輔導。教師通過談話找學生上網的原因,然后向學生說明長期沉迷于網絡對于心理、生理的危害,激發學生改變成癮行為的動機。
1.行為協議法
教師和學生共同協商,就上網行為的時間和頻次達成協議,也可以學生和家長簽訂行為協議。教師在行為協議執行過程中要密切關注協議的執行情況,隨時給家長提供建議和指導。
2. 學生自我管理法
自我管理法就是讓學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行為,而不需要外界的約束和監督。可采用的方法有:(1)轉移注意。學生在想上網的時候,強迫自己轉移注意力,主動離開放有電腦的房間,或用看書、打球、跑步,聽音樂等其他活動取代原來的上網行為。(2)上網時間遞減法。教師教會學生逐漸減少上網的時間,由第一天的6小時減少到第二天的5小時,過兩天后由5小時遞減到4小時,這樣以此類推,上網時間會越來越少。(3)自我獎勵與懲罰。學生自己給自己制定上網時間安排表,逐漸減少上網時間。如果上網時間明顯減少,或感覺自己“網癮”下降,就可以好好獎勵自己,如吃大餐等;如果自己仍然對網絡戀戀不舍,上網時間有增無減,就懲罰自己,如快跑1500米等。(4)自我指令。學生自己給自己制定上網時間安排表,規定每天什么時候必須學習。(5)自覺提高上網效率。
3.家庭輔導法
學生的上網行為一般發生在家里,家長通常是學生上網行為的“直接見證者”,對問題學生進行輔導時,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家庭資源,通過聯合家庭的力量,幫助學生戒除“網癮”。首先,教師應該與家長取得聯系,讓家長明白網絡具有強烈的致癮傾向,應提高警惕;其次,告訴家長減少對孩子的責備,與孩子就成癮的原因進行開放的交流和溝通,傾聽孩子的感受,增加和孩子共處的時間,限制孩子上網的時間,培養孩子多方面的愛好等,減少孩子在家里的上網時間。關注中學生家庭氛圍和家庭內部溝通模式,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這時就需要家人、朋友、師長等群體的支持,讓他們感受到現實生活的溫暖,從而減少對網絡的依賴。網絡成癮已經成為社會化的問題,需要社會、政府對網絡環境進行大力整治。
總之,要各方聯動,采取積極的干預方式最終使網絡成癮的中學遠離網絡,回歸現實。使當代中學生發展成為身心健全的一代新人,是我們社會、家庭和學校共同的責任,我們要勇于擔當這份光榮的使命,讓網絡成癮的學生走出網絡困惑,健康成長,成為新世紀所需要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