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凡軍
(貴州省安順市普定縣第一中學,貴州 安順 562100)
教師不能只做傳授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這是2016年12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作出的強調。大數據背景下的教育變革與教研能力提升已經迫不及待,而首屆全國中小學新媒體新技術教學應用研討會暨基于交互式電子白板學科教學觀摩研討活動于2008年5月29日至31日在浙江省義烏市舉行,時隔10年我省在2018年全面推行“新媒體、新技術”與課堂深度融合系列活動。我根據自己在鄉村教學的經歷以及所見所聞作出如下的分析和淺談一些自己的應對策略。
新媒體、新技術在鄉村學校教學中只有一部分青年教師在使用,老教師處于一種排斥心理。有的學校班班通使用率較低,有時候把班班通當作擺設,還是使用傳統的粉筆加黑板,多媒體白板上積滿了灰塵。使用較多的時候就是教育行政部門要求“一師一優錄課”時候或者參加優質課、示范課比賽的時候使用,比賽結束,使用率下降。有一部分教師只使用最基本的PPT課件進行教學,對交互式白板、手機投屏、微課等使用較少。
新媒體、新技術在鄉村教育中未能達到全面有效的推行的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互聯網+環境下教學方法的變革使大量鄉村教師難以適應新的角色轉變,傳統的授課模式已經在鄉村學校的教師隊伍中根深蒂固,在家長和學生的內心深處也只知道傳統的教育方法,教師與外界的交流學習較少,多數教師都是憑借自己掌握的經驗進行教學,集體備課流于形式,沒有團隊的合作精神。題海戰術、應式教育的思維模式進行教學。
唯分數論的思想嚴重,在家長和同行的眼中,不在乎你用什么方法去進行教學,只要學生分數高,你就是好老師。唯分數論的思想導致應試教育理念的固守。
老年教師在鄉村學校可以上一堂傳統的“好課”,在學校和學校周邊算上有德高望重,在相對封閉的區域里有一種自我滿足感,在互聯網+時代下,他們因對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力不足,對新媒體的運用能力沒有年青老師強,讓他們把傳統的授課模式推倒重來,第一、他們固化的授課模式理念很難改變;第二、他們在新媒體技術應用的沒有年青老師強,有時候還得向年青老師學習,他們不愿意放下已有的“地位”他們不愿意去改變,而他們又是學校中青年老師上課的標桿,中青年老師的課堂又是由他們去評判。這樣的格局導致年青老師在這場教育革命中掀不起風大浪。
每一次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培訓,都是在縣級及以上單位組織培訓,由于培訓教室空間有限,每一個鄉村學校排一至兩名教師參加培訓。培訓和實操的時間有限,對有些媒體技術的應用還是一知半解,回到學校再組織二級培訓的效果就大打折扣,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得不到快捷有效的解決,并且由于對新媒體新技術的不熟練,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獲取素材、處理素材、資源融合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再加上一些老師教學觀念還沒有徹底的革新,用新媒體技術手段來上傳統模式的課堂,課堂顯得不倫不類,教學效果不佳,久而久之,思想開始懈怠,又回到傳統授課模式的老路上來。
任何一項教育教學工作的實施與推行,都離不開領導的大力推動,由于每天學校接收的各類文件數不勝數,文件內容的完成效果更多在紙質材料體現,文件的完成情況又與領導的考核關聯,所以,表面工作的現象不能根治,文件、方案、實施圖片、簡報已成為完成工作的一種方式,領導忙于處理文件,對課改的重視不夠,這就導致真正的課改不能落到實處。任何不進入課堂的教學改革,都無法是真正貼近教育改革的核心地帶。
新媒體、新技術應用能力是新時代高素質教師的核心素養,新媒體、新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需要經歷“概念階段”、“工具階段”和“思維方式階段”這三個階段,現在的鄉村教師還停留在概念階段,為此,在大數據背景下“新媒體、新技術”在鄉村教育中如何得到更好的的應用,我總結了以下幾點策略:
理論來指導實踐,利用網絡研修平臺,要求教師進行新媒體、新技術理論知識的學習,記學時、進行考試、記入教師成長手冊并作為考核老師的內容之一,用行政的方式來促使教師對理論的深入學習,讓老師從概念層面上對新媒體、新技術在課堂中應用的認知。
作為鄉村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不足是新媒體、新技術推行的阻力,一個新事物的出現,老師也需要有老師,而現在大數據下的資源平臺,資源紛繁復雜,作為鄉村教師,不知道如何去整合資源,導致水土不服的現象。要想讓鄉村老師快速適應互聯網+下的教學模式,就得組建適合本地區的學情的專家團隊,打造出精品課程,讓老師去模仿課例,解讀課例,為我所用,解決了老師在技術應用上的軟肋。久而久之,新媒體、新技術下的教學模式慢慢取代傳統的教學模式,鄉村老師的教學思維也慢慢發生改變。
硬件配置不僅改變教學環境,教學內容,教學工具,而且從更深層面上改變教育生態,推動理念更新、模式變革,體系重構。優化硬件的配置是推廣新媒體新技術應用的基礎,沒有實操的指導,硬件也成為擺設,筆者認為,由鄉村學校的信息技術教師組織本校教師進行實操培訓,進行實操考試,把結果納入教師的考核之中,用外部的制度壓力促進老師內涵的發展。
集眾人之智慧,解決共同之難題,這是新時代教學的需要,但作為鄉村學校,集體備課有些流于形式,多數老師都按自己的經驗進行上課,對新理念、新思想的引入產生抑制,通過前面理論知識的學習、精品課例的觀摩、應用軟件的實操,老師們的教學思維模式已經發生了改變,但不夠全面,這需要加強集體備課,進行經驗的分享與交流,促進教學教學的改變。
區域的地區環境、文化習俗相異不大,對區域內的資源具有可借鑒性和可操作性,解決了水土不服之問題,借助云平臺,共享的新媒體、新技術的教育教學資源,借助智能手機打造鄉村教師“互聯網+”環境下教育教學的新范式。
總之,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使得資源共享沒有區域這分,沒有城鄉之分,借助新媒體、新技術的力量,構建鄉村新型的教育教學環境來推動教師的“導”與學生的“學”的變革,讓學生“學”與教師“教”的方式更加豐富與多元,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的自主學習需求,最終促進學生學習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