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瑀
(桃源縣架橋鎮中心小學,湖南 常德 415700)
“因材施教,以人為本,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實踐能力”的教學理念一直是當今社會熱議的話題,那么如何將數學知識轉化為學生的技能,變成一種自帶的習慣,下面我結合自己的一些教學的經驗,來談幾點看法: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中,要服務于生活,我認為數學的學習不能脫離現實,不能沒有實用性。例如在學習數據的收集與整理時,我創設了如下情境:競選班干部,投票表決,通過學生的投票人數來確定。具體操作過程如下:先把參加競選的同學名單(候選人)寫在黑板上,同時將此名單每人印發一份給全體學生(選票),全班學生在同意的名字上“√”,不同意的不做任何記號,然后將選票收上來,當眾統計:一個唱票,一個監票,一個計票,可是計票的同學遇到了問題:我們怎么快速的記錄每個候選人的票數呢?可以運用哪些方法?學生興趣盎然,展開思考,爭先恐后的回答:“可以用畫圓的方式表示票數,一個圓圈表示一票,看有幾個圓就可以了”,教師再繼續引導:“畫圓的方式老師我也覺得很棒,但是老師覺得那么多的圓,眼花繚亂,不好數怎么辦呢?”學生陷入沉思,這時一個學生說:“老師可以用畫正字的方法,一個正字有5畫,所以一個正字表示5票,那么2個正字表示10票,‘二五一十’,數起來很簡單”,這個學生的回答瞬間打開了其他學生封閉的思維,有的學生提出可以用寫王字的方法,一個王字表示4票,還有的學生提出可以用寫田字的方法等等,老師馬上順水推舟,說道:那這樣說來,用筆劃畫字的方法最可取,而畫的字卻有很多,除了你們說的還可以是口、日、中……,只要先數這個字的筆劃數,再數數有多少個這樣的字,某同學的票數就可算出來了,這樣是不是很快呀!在這個教學片斷中,學生聯系所學的乘法口訣知識,舉一反三快速的解決問題,收獲了成功的喜悅與滿足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也更強了。
學生學習的過程,不是一個被動去接受知識、反復記憶鞏固的機械過程,而是一個不斷地聯系已有的知識,用已知的方法去解決未知的問題的思維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應不斷強化思維訓練,培養學生思維的活躍性和創造性。因此,在上課的過程中,教師要少說,少做,學生要多說,多做,多想,綜合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和創新能力。例如:在教授三角形的面積時,我給每個學生準備了5個三角形,大小不一,也有相同的,剪刀、文具學生自備。教師說道:“今天老師讓你們自己去探究,你們可以邊操作邊思考,也可以聯系以往的方法去嘗試,最后將你們手里的三角形的面積告訴我。”學生顯得興趣盎然,有的學生是用數格子的方法去探究的,數出了三角形的面積,有的學生是看了課本上的內容,自我去推導的,有的學生想到之前學到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推導方法,用割補法將平行四邊形變成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變成了長方形的面積,學生從中得到啟發,三角形的面積是否可以用割補法呢?于是學生用割補法、拼接法發現,任意完全相同的兩個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通過尋找三角形面積和三角形底和高之間的關系,推導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樣,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動腦思考,歸納總結,得到收獲的喜悅,享受探究過程中的樂趣。
問題的解決過程常常是在問題提出的初始階段,通過不斷地探究深入,達到認知目標,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在此過程中,教師扮演的是一個引路人的角色,讓學生將新的問題轉化為已知的舊問題的過程,在過程中滲透轉化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
例如:在學習解方程x+36=56的過程中,教師一般是運用等式的性質去解決問題:
解:x+36 =56
x+36-36 =56-36 (等式的性質:等式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不變)
x =20
但是在解這類的方程時,過程有點復雜,要寫的步驟較多,不簡便。此時教師提出舉例法,()+3=7,學生能迅速說出結果等于4,也知道7-3=4,舉一反三,可以運用到方程運算中,將這些算式一一對齊:
x+36 = 56
()+3 = 7
在對齊之后,學生發現x對應著(),36對應著3,56對應著7,()里的數由7-3得來,故x=56-36,x=20。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巧妙的運用舉例法、對比法,強化了知識體系的系統性,圍繞著他們已有知識基礎和認知規律展開教學活動,運用加減乘除算式去解簡易方程。這告訴我們,在學生的思維還未形成抽象性時,教師要多“接地氣”,結合生活中的應用實例,讓學生自我探究,自我解決實際應用問題,在應用中找問題,在解決問題中加強知識的運用。
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教學嘗試,逐漸地改變學生以往的學習方式,構建學生將數學知識轉化為自身能力的途徑,當然,學生不會一蹴而就地學會,還需教師在教學過程引入新穎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學習中多想,多問,多做,多說,讓他們自覺去探究,收獲知識和快樂,形成系統性的數學知識,提高知識轉化為技能的效率。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小學數學教師要注重素質教育,不僅重視學生知識的學習,更應注重學生技能的形成,為實現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要求做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