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英
(河北省唐縣大洋鄉山南莊小學,河北 唐縣 072355)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根據即時生成資源,對教學的目標、策略、資源、進程進行恰當靈活地調整,以當時出現的有價值的問題、有創見的觀點為契機,抓住有利時機,因勢利導,調整或改變預先的教學設計,引發深入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生成新的教學資源和創造力,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使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促成動態生成?談此觀點:
語文課堂教學中設置問題探究,尋找動態生成點。如: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考慮到文章主題的多元性(在“是否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上眾說紛紜),沒有按部就班,逐段賞析,而是以“本文描寫了作者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地的生活情景,你認為哪兒的生活更有趣?”這一主問題“投石問路”,引導學生探究少年魯迅的生活軌跡,結果自然是“公婆論理”,莫衷一是。便抓住意見分歧的契機與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按見解的對立沖突將全班學生分為“百草園派”和“三味書屋派”兩大陣營,陳述各自的理由,說說你認為有趣的人與事,教師有選擇地引導學生賞析精彩語段的內容與寫法。待雙方的唇槍舌戰到了山窮水盡之時,開始誘導,請學生辨析剛才雙方提出的趣事,想一想,哪件事真有趣?哪件事細細想來是沒味的?這樣的探究,沒有限制學生對文章主題的理解,學生均能暢所欲言,為自己所持的觀點尋找理由,從而深刻地、多角度地理解了內容。
文本是教與學的依據,教師在做彈性預設時,應從文本中尋找學生心靈和思維空間與三維教學目標的最佳結合點,為學生搭設舞臺,暢談對文本的理解,袒露真實的心靈世界。①從文本的比較中延伸拓展。
教師的教學是一種創造性活動,由于受教學經驗、教學情境、學習主體的自我建構、個體的智力差異等因素影響,教學過程總是一個動態生成過程。在自然真實的語文教學情境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即時的表情、言行變化,及時獲取相關反饋信息,運用教學機智,調整教學進度及策略,對預先確定的教學目標進行修正、補充,以達到動態生成的教學目標要求。
對于課堂中突如其來的“驚人之語”,教師首先要判斷這些語言可否為我所用,是否有利教學,然后再選擇是及時轉移、回歸主題,還是順學而導、升華主題。 這些稍縱即逝的生成資源,教師要抓住它,放大它,讓個別的創造成為全體的創造,讓整個課堂充滿“生成”的智慧火花。
語文課堂教學面對富有價值的生成資源,教師不應當拘泥于預設的教學規程,可將教學流程在生成中即時“變奏”,研究的主題在生成中適度“更換”,預設的目標在生成中合理“升降”,環節的推進在生成中適時“增刪”,從而讓課堂教學呈現出靈動的生機和跳躍的活力。
學生知識的積累、能力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動態的過程,課堂上無法完全掌握可以靠課后彌補,課本里無法透徹理解的可以靠課外去深化;同樣,對教師而言,成熟的教學風格、教學思想并不是靠一兩節課就能形成、完善的,課堂教學成功了要及時總結經驗,失誤了更要吸取教訓,自我反思,不斷提高。
總之,新課程呼喚動態生成的課堂,這就要求教師細心呵護學生,積極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積極把握課堂智慧的閃光點、生長點和切入點,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教師的主導作用,處理好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動態生成與教師備課的預設性的關系,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動態生成的教學資源,語文課堂教學才可能達到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