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娟
教學案例
《杞人憂天》是統編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中的課文,是《列子·天瑞》中的一則寓言。這篇課文在教材的最后一個單元。在此之前,學生已有一定的文言基礎,為本文的學習做了鋪墊。但《杞人憂天》有很多詞語比較生僻,對剛進入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尚有一定難度。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是教學難點,因此,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根據上下文及課下注釋揣摩文意,并通過不同形式的誦讀,讓學生體會作者的用意。
師:請一位同學讀一下題目“杞人憂天”。
(生讀。)
師:請自我評價一下。
生:讀得準確。
師:回憶一下我們平時朗讀的要求,可不可以精益求精?
(生再讀。)
師追問:請再自我評價一下,這次跟剛才比,有什么樣的變化?
生:讀出了重音。
師:把“憂”字讀出了重音。“憂”是擔憂、擔心的意思,大家讀的時候要把“憂”凸顯出來。
(板書:憂。)
師:我們學習文言文應該反復誦讀,以至成誦。古人說過“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還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不誦讀就不能領會文章的意蘊。這節課,我們就通過反復誦讀來學習課文。請同學們初讀課文,注意要讀準字音,留意詞義,弄懂文章大概內容;如有疑問,可以和同桌商量,實在解決不了,請提出來。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后,進入提問環節。)
生:“亡處亡氣”的“亡”是什么意思?
師:誰來幫助他解決這個問題?
生:“亡”是無、沒有的意思。
師:為什么讀“wú”?
生:這個“亡”是“沒有”的意思,通“無”,所以讀這個音。
師:這位同學能結合語言環境來理解詞語的意思,非常好。還有其他問題嗎?
生:“天,積氣耳”中的“耳”字有什么作用?
師:“耳”是什么意思?
生:表示“了”的意思。
隨著旅游精準扶貧進程的加快,潛山市將不斷加快自身產業結構的轉變與升級,從硬件和軟件兩方面逐漸規范與規劃,盡快摘掉潛山市貧困的帽子,使得潛山市的經濟健康持續的發展。
生:副詞,沒有多大作用。
師:從語法角度來講,它是語氣詞,沒有實在意義,主要是表達說話人的語氣。但去掉“耳”,這句話的含義就大打折扣。一會兒我們在誦讀的時候會解決這個問題。同學們還有問題嗎?沒有的話,老師提一個問題,請同學們來解決一下。“躇步跐蹈”這個詞,哪位能在黑板上寫一下?
(生板書“躇步跐蹈”。)
師:寫得很準確。躇,躊躇,猶豫,徘徊之意;步,行走;跐,腳尖著地,抬起腳后跟走;蹈,本義是踏,常帶有冒險的意味,如蹈火、蹈海等。由此可見,“曉之者”是想借這四個字告訴“憂天者”:不管你是猶猶豫豫地走,還是正常行走,或者小心翼翼地踮起腳尖走,抑或大踏步冒冒失失地走,地都不會陷下去的。所以我們讀的時候,要想象出“憂天者”聽到這四個字的時候,產生的不同的表情和心理活動。下面請同學們再讀課文,注意朗讀的節奏與語速。
(PPT顯示課文。)
師:下面我們來分小組展示一下。
(學生分小組朗讀,進行組內及組間互評,再根據評價意見反復誦讀;最后全班齊讀第四段。)
師:剛才的朗讀,大家讀得好,把握住了節奏、語氣,還融入了情感。下面就請同學們根據上下文和課下注釋進行小組討論,說說這篇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學生進行交流討論,最后達成一致意見:文章講了一個杞國人擔心天崩地裂,在別人的勸導下最終大喜的故事。)
師:杞人憂,他說話的語氣應該是什么樣的?
生:應該是憂愁滿腹。
師:那勸他的人有什么特點呢?
生:非常有耐心。
師:這篇課文最主要的特點是仿佛戲劇表演一樣的人物對話,“聞其聲如見其人”,把杞人那種憂慮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下面請男女生合作朗誦,扮演角色。
(男女生分別朗讀,并在朗讀一次后,對調角色再次朗讀。)
師:現在老師覺得大家讀得更好了,能分別讀出不同角色的不同語氣情感。這則寓言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生:消除那些不必要的擔心。
師:“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人們常用“杞人憂天”來諷刺不必要的擔憂。顯然,這個成語貶義色彩很濃。那么,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僅僅是諷刺不必要的擔心嗎?有沒有其他的用意呢?
(PPT展示:杞國是個小國,內憂外患。在周圍強國的壓迫下,多次遷徙;內政不穩,曾出現國君的弟弟弒君自立的情況……)
師:在當時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杞國能否繼續維持生存,會不會亡國,都是問題。請問,在那樣隨時都會國破家亡、身無所寄的情況下,杞人憂慮天崩地陷的心理,大家覺得正常嗎?
生:正常。
師:那么,作者寫這篇文章還有什么其他用意嗎?大家注意,這篇課文的作者是誰?
生:列子,他是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要思想是“清靜無為,順其自然”“知足常樂”等。
師:所以,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人們在充滿危機的社會環境下,依然能過一種屬于自我的生活。“生不知死,死不知生,來不知去,去不知來。”與其憂慮自己無能為力的事情,還不如瀟灑地生活。下面大家齊讀課文,讀的時候用心領悟作者的用意。
(生齊讀。)
師:作者對杞人的建議是合理的嗎?我們再來看一組數據。
(PPT展示:1.全球逾萬種動物瀕臨滅絕,亂砍濫伐森林是禍首;2.黃河缺水危機呼喚“引草入田”;3.地球真的是越來越“燙”了;4.北京面臨被沙淹沒的危險。)
師:從目前環境變化的趨勢來看,我們如何“解”憂呢?要不要采取列子的建議呢?
(學生小組討論。)
生:從集體而言,我們要“杞人憂天”,保護環境,防止環境的惡化。
生:從個人而言,現代社會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要有良好的心態,不要陷入無休止的憂愁之中,人生貴在豁達。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一個小故事,故事中還蘊含著深刻的道理,這種故事叫作寓言。同學們,寓言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我們應重視寓言帶來的有益啟示,并將其所承載的人文精神吸收內化。最后,我們再齊讀一遍這則寓言,在回味中結束這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