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占
(河北省蠡縣辛興鎮鄭村小學,河北 蠡縣 071400)
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應用題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最重要也是最難的一部分內容,學生普遍對應用題的解法感到迷茫,拿到題無從下手,找不到切入點。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如何進行應用題教學,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下面僅就我個人的教學經驗,談幾點看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根本上講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如何才能很好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愛上數學應用題呢?這就要求教師要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理念貫穿于學生學習過程的始終。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運用風趣幽默的導入語;設計與生活相聯系的情境;巧用學生愛玩的游戲等,充分抓住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應用題并不難,讓學生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
審題是解決應用題的基礎步驟。細致的審題,弄明白題意,是準確解決應用題的先決條件。在教學中,應用題都是給出一段文字說明,其中蘊含著數學關系式。教師要引導學生先讀懂題意,找到問題與條件,接著構建問題和條件之間的關系,從而確定數量關系。讀題時,學生要善于思考,不能機械的閱讀,邊讀題邊思考題目中的條件,能夠準確找出隱含條件,學生可以標記不同的符號來進行區分;也可以借助圖形來幫助建立數量關系。
學生的審題要細致,注重對不同題意的分析比較。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我們將相類似的問題放在一起進行歸類和比較,讓學生掌握其中的方法。例如:(1)小紅家的蘋果樹和桃樹共有300棵,蘋果樹的棵樹是桃樹的2/3,蘋果樹有多少棵?(2)小紅家有桃樹300棵,蘋果樹棵樹是桃樹的2/3,蘋果樹有多少棵?題1中的300棵為總數,題2中的300棵為蘋果樹的棵樹,通過類似的比較,學生掌握了其中的計算方法不同,這樣的教學和學習能夠很好的培養學生的審題習慣。
正確的解題方法,是學生靈活解題的關鍵
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小學生對于平時反復講過的應用題類型能夠給出正確的解答,但是一旦遇到新題型,學生就又無從下手。究其原因,是學生沒有掌握正確的解題方法,只是在模仿教師的解題過程。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教會學生掌握正確的解題方法,這是學生靈活解題的關鍵。
應用題常用的解題方法有分析法和綜合法。所謂分析法就是由題目問題入手,問要求這個問題,應知道什么條件,如果條件沒有直接出現,再問要求這個條件,需知道什么條件,這樣逐步推理,直到所需條件都能從題目中找到為止。例如,甲乙兩名同學比賽跑步,甲同學跑了200米,乙同學比甲同學多跑了50米,兩名同學一共跑了多少米?閱讀完題目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要求兩名同學一共跑了多少米,需要知道哪些條件,題目中給出的哪些是已知條件,哪些是未知條件,解題步驟是怎樣的。經過這樣的指導,教會學生學會用分析法解決數學應用題。
綜合法是從應用題的已知條件出發,把兩個有關聯的數量放在一起,提出能解決什么問題,再選擇兩個已知數量(所求出的數量這時就成為已知數量),又提出可以解決問題,一直到求出題目問題。例如,對于上例題,可以引導學生這樣做:題目中第一個條件給出甲同學跑了200米,乙同學比甲同學多跑了50米,我們可以計算出什么呢?學生很容易解決。接著再引導學生思考,現在的兩個已知條件能求什么呢?問題的答案也就相應的解決了。
實踐證明,對于應用題解題,無論是哪種方法,都要求學生能很好的處理已知與所求之間的關系。問題是思考的方向,條件是解題的依據。
應用題的題型變化多樣,教師不可能交給學生所有的應用題,但是教師可以教會學生解題的技巧,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將見到的應用題進行歸類整理,教會學生總結每一類型題目的解題技巧,這樣會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例如,一題多變,是教會學生靈活掌握知識的最有效的方法。一題多變可以使有關知識相互溝通,引導學生在短時間內從不同的角度去揭露同一事物的數量關系。這種求異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能主動發現知識的奧秘及內在規律。
如:小華做520個零件,改變以下條件和問題形成了不同的分數應用題。
(1)小李做了小華的2倍,小李做了多少個?
(2)小華做了小李的2倍,小李做了多少個?
(3)小李比小華少50個,小李做了多少個?
(4)小華比小李多50個,小李做了多少個?
通過一題多變的練習,使學生深刻領會了分數應用題的內在聯系,熟練掌握了解答方法。具體解法可概括為“一定二對三列式”,即:1.確定單位“1”;2.找準量率對應關系;3.列式計算。
教學中,教師要將培養學生能力作為重點。對于應用題教學,為了更好的培養學生能力,教師可以為學生提出要求,鼓勵學生按要求自編合乎要求的應用題,這樣有利于學生了解應用題的結構,清楚數量間的關系。
我們小學數學教學中,小學數學應用題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老師注重學生演示、判斷、推理邏輯思維的訓練練習,讓學生學會解題思維的方法,在應用題的學習上,樂學、善學、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