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娟
(河北省容城縣教師進修學校,河北 容城 071700)
現代社會,隨著信息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各種外來文化的入侵越來越明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沖擊也越來越大。通過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多層力量,教育和培養小學生對經典古詩文的興趣,就顯得非常迫切。唱響經典,唱響古詩文,既能夠使小學生認識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了解先人的心境,又能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素質;又能夠有效培養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積極性,能夠提高小學生的語言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因此,鼓勵小學生多背誦經典古詩文、名篇佳作,唱響古詩文。在音樂課上如何培養小學生唱響古詩文的興趣呢?下面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幾點做法和體會。
語文是人類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日常交際中最實用的交際工具。古詩文是小學語文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新課標總要求中規定:小學生要“背誦優秀詩文不少于150篇(含課文)。可見經典古詩文在中小學語文教育中占有著重要的位置,誦讀經典古詩文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學教育的成敗。培養小學生誦讀經典古詩文的興趣,在某種程度上講能夠培養小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其中優美的詩詞文賦無疑是這條璀璨星河中無數閃耀的明星。從古詩文產生的背景和歷史來看,古詩文往往用最濃縮的語言,它形象生動、音韻和諧、朗朗上口,記錄真摯的感情、美好的景色或難忘的事件。培養中小學生唱響古詩文的過程,就是培養中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通過對古詩文逐字逐句的品位,對古人寫詩文場景的回憶和感受,學生的審美能力便會慢慢的得到提升,古詩文語言精練,用字精準,引人深思。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從戰略層面提出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沒有傳承則沒有國家未來。古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民族人文情懷和民族文化精神。開展兒童唱古詩活動對于抵御社會不良文化的影響,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能夠培養小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對以后的人生發展都能提供很大的幫助。經驗和相關數據表明,一個人成年之后,腦海中記憶的古詩文大多數是小學、中學所誦記的。因而,通過培養小學生唱響經典古詩文的興趣,必然使其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感染,為豐富一生的文化積淀打下堅實基礎。
當前,在很多地區小學生的教育并不盡人意,對古詩文的教學存在著一些誤區,一部分老師抱著“熟讀百遍,其義自見”的觀點,只是讓學生單純的背誦古詩文,而不讓學生了解其中蘊含的思想和意義;有些老師教學方法單一,不能提高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
因此音樂課上我們將語文和音樂課綜合起來,對學生進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改進語文課和音樂課的教學模式,把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師創作的50首《新學堂歌》,引入我們的音樂課堂,利通多種方法和手段,培養孩子們的唱詩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興趣“老師”的吸引和指導下,能夠加快獲得豐富知識的進程;在課堂中我們營造濃厚的“唱詩”氛圍,激發學生的“唱詩”興趣。教師在教學時先要作吟誦示范,然后一句一句的地交給學生帶基本調子的吟誦,把學生帶入了古詩詞的意境中去。激發了學生學唱古詩詞的興趣,感受音樂所傳達出來的豐富的情感,優美的、雄壯的、歡樂的、崇高的、悲傷的等等,從音樂中感受到美。接著讓學生跟音樂學唱,最后讓學生邊唱邊根據作品的情緒、意境、風格,編舞蹈、畫圖畫、講故事、為歌曲加打擊樂等來表現詩句。這種變讀為唱,學生學得愉快,而且在唱唱、跳跳、演演、畫畫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古詩詞的熏陶。
我們在對小學生進行古詩文教唱的過程中,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給學生講故事,創造身臨其境的氛圍。許多經典的古詩文,在其創作的過程中、流傳的過程中,都有許多經典的故事。喜歡聽故事也是孩子們的天性,我們在“唱詩”的過程中,要把古詩文作品流傳過程中包涵的一些有趣的故事、傳奇,把握時機,予以穿插,以故事的形式讓給學生聽。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古詩文,體會作者情感。
在班里舉辦我是“唱詩”小能手、小小音樂會等,激勵孩子參與到“唱詩”活動中來,按孩子們“唱詩”的量發獎品。獎品可以是一顆五星、一張卡片、一個筆記本或圖書禮券等;設立“擂臺榜”,只要學生每天堅持在課外唱一首古詩,教師就要給其鼓勵,就在“擂臺榜”上加分,能背過的加高分,這樣學生“唱詩”的興趣濃厚。
培養學生“唱詩”古詩文的興趣在教學手段上與時俱進,創新思維。利用各種媒介,如廣播、電腦、網絡等新興媒體和新興手段,增加小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總之,在培養小學生“唱詩”興趣培養過程中,我們循序漸進,利用現代化教育手段,通過多種途徑來激發小學生對我國傳統經典古詩的學習興趣,通過音樂歌唱活動,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了學生對古詩的識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