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瓊
(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楓香中學,貴州 遵義 563112)
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與價值觀念。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核心素養”便成了各學校培養的重點。這就要求改變教學方式,從被動性、虛擬性及依賴性的學習方式轉變為主動性、體驗性及獨特性的學習方式。而在核心素養下,歷史課程也面臨時代要求的沖擊,教師要創新教學方式,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高氛圍的課堂中提升自我,展現自我,全面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本文主要以培養素養為核心,對初中歷史復習教學策略進行了系統的探究分析。
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在于備課。因為備課是教學的基礎。只有認真學習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只有在課堂上,他們才能精通兩個方向。目前,中學入學考試的歷史更注重能力的考試,對備課有許多要求。至少應做好以下幾點:
(一)我們需要全面培養學生,即了解學生的認知和心理特點
制定目標,明確教學目標;同時編寫校本教材和教學方法,明確課文的重點和難點內容;根據不同的課程內容和類型,確定不同的教學方法。該記的就記,識記層次的就該記。識記層次是指對歷史知識的再認和再現,不作分析和評述。
(二)要把握好教材的深度。
能否把握好教材的深度是完成教學任務,講好一節課的重要基礎。當前的現狀是相當一部分老師淺化了教材的要求或者是一鍋夾生飯。在課堂上要不就是照本宣科,要不就是丟三落四。如一老師在教《第二次鴉片戰爭》“進攻北京和火燒圓明園”這一目時,只簡略地講了一下時間、國家、北京條約。在課本中,生動刺激的小詞既不說也不讀。結果,老師說得漫不經心,學生們昏昏欲睡。這種教學方法顯然達不到教學目標,如果我們能把課本和這里的小詞結合起來挖掘出來,學生們就會對“血洗北京城,火燒圓明園”印象深刻,從而激起對侵略者的仇恨,加深對中華民族民族恥辱的理解,從而激發起振興中華民族的斗爭。中華民族,巧妙地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感。
(一)將知識灌輸轉化為質量培訓。
受以往教育模式和評價體系的影響,大多數教師為了使學生在考試中取得良好的成績,在教學過程中將重點放在對學生歷史知識的灌輸上。雖然學生在歷史考試中可以獲得高分,但在現實生活中,他們無法實現學習的應用,也無法利用歷史知識推進各種社會現象。當然,每一位教師都不會否認歷史知識記憶的重要性,但如果教師只知道灌輸學生的知識,而忽視了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而忽視了學生素質的培養,學生就會對歷史學習感到厭倦,而學生則會被歷史知識所灌輸。分數高、能力低,完全違背了教學動機,不利于人才培養。
(二)把死記硬背的學習轉化為理解和接受。
每個科目都有死記硬背的知識,但我們不能讓學生死記硬背所有的知識,這會耽誤時間,阻礙學生的學習熱情。中學歷史學科中有許多需要學生記憶的歷史事件和事實。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教學生如何理解這些歷史知識。教師是學習方法的指導者,而不僅僅是歷史知識的傳授者。許多中學歷史教師在課堂上只抽取一些知識點,讓學生死記硬背,并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我對此非常擔心。
“鑒古而知今,察往而思來”。歷史是過去的現實,對現實有著借鑒作用;現實由歷史發展而來,帶有歷史的影子,是未來的歷史。從某種角度而言,當前的知識均是歷史的,是前人對過去經歷、經驗、教訓的概括與總結,從而揭示出其中的歷史規律,給后人以智慧啟迪。然而,在現代歷史教學中,因為歷史事實與學生所處年代相隔甚遠,這就給學生帶來了理解難度,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將歷史史實與現實熱點問題有機結合起來,賦予歷史教學以時代感,溝通歷史知識與社會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學會關注社會生活,樹立社會責任感。
例如,在涉及社會熱點問題如“小悅悅”事件時,它反映了社會責任的缺失。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教育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將環境惡化、誠信缺失等社會熱點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構建和諧社會,關注民生和食品安全,以及書本內容。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談談自己的觀點,加強環境保護,與自然和諧相處,保持和諧。保護社會公平,抵制不良氣氛和其他責任感。
(一)在平時的歷史學習中,做好對學生成績的評價。學生是否積極參加教學活動,是否帶教科書,是否聽課,課程質量如何?是否做筆記,是否完成課堂作業,是否舉手發言,是否參加討論,是否參加課堂活動,這些都是老師在課堂上應該注意觀察和記錄的。這項工作很難全面實施,因為歷史教師有許多班級和學生。要理解每個學生的課堂表現并做出適當的評價是不容易的。
(二)抓好平時作業。要布置作業,并認真檢查、評分。
(三)抓好單元測驗。如課時允許,每單元可進行一次測驗,可檢查學生對本單元學習的情況和老師教學的情況,以便及時反饋,提高教學質量。測驗后要及時進行質量分析。
(四)抓好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通過期中或期末考試,可以對學生在半個學期或一學期的學習情況及老師的教學情況進行檢驗,鞏固學生半學期或一學期以來的所學知識。對于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老師必須認真出題、認真改卷,并做好質量分析,指出學生的優點、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改進的措施。
總之,我們應該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在歷史復習環節中,堅持核心素養的基本定位。在教學的任何環節,都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歷史責任感和愛國主義精神,使新時代的學生能夠從歷史的角度和新社會的角度解讀新生活,正確理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