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紅鶴
(河北省任丘市梁召學區南蘆張完小,河北 任丘 062550)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我們認為語文課堂教學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相連的,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著眼于課堂,放眼于社會生活,從客觀的角度構建語文教學觀。努力踐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使語文教學扎根于生活這一片沃土,使之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語文教學中用情真意切的語言導入新課,巧妙地設置疑問,激發學習興趣,使孩子受到感染和教育。例如我在教學《飛天夢圓》時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炎黃子孫的“飛天夢”是怎樣的夢?今天這堂課,老師就和你們一起跟宇航員叔叔飛向太空去看一看好嗎?“飛向太空”對于學生來說是新鮮事物,這樣的設計正是抓住學生喜歡獵奇的心理,引導學生主動閱讀理解內容,了解航天員飛向太空的經過,懂得現代航天事業的發展情況,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是工具,“悟”是目的,“悟”是理解,“悟”出感情。陶行知先生早就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的,才能打到心得深處。”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是放手讓學生閱讀,真正靜下心來研究、探討,讓學生讀、思、議,使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在悟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最終在生活中得以運用,真正發揮語言的工具作用。
比如在《秋天的懷念》教學中: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倆,好好兒活,好好兒活!”這是母親對兒子說的話,兒子是怎么不好好活了,母親才會說出這樣的話?請用課文中的句子,朗讀給大家聽。
1.雙腿癱瘓后,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群,我回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墻壁。
2.“哎呀,煩不煩?幾步路,有什么好準備的!”
3.“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這兩條可恨的腿,喊著:“我活著有什么勁!”
那么母親“撲”過來,撲住的究竟是什么?(母親的愛好堅定!)放到句子中再讀這句話。母親抓住我的手,母親“抓”住的究竟是什么?(母親的愛多么執著!)放到句子中再讀這句話。這“好好活”,究竟是怎么活?結合課文的這句話,小組討論,談談自己的理解。當兒子懂得母親告訴兒女的“好好活”的含義,那是母親發生的秋天的故事啊,就深刻在心中,化作心中無比的懷念(回到課題懷念!)。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從多角度去發現、領略人物語言、動作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感受人物的品質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讓學生在語言的品讀中,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讀出自己的韻味,讀出自己的思考,讀出語文中的生活。
教師可利用多媒體網絡信息資源或實物,把課文的故事情節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通過表演的形式來再現生活原形,則可以把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形象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感悟。
在執教《負荊請罪》時,我特意安排兩個學生分別表演藺相如和廉頗,想通過角色再現學習廉頗知錯就改的精神和藺相如顧大局識大體的品格,一男生演廉頗,一女生演藺相如,只見男生把老師用的教棒往自己背后衣服里一插,單膝跪地:“我錯了,丞相”。女生連忙扶起他:“將軍,快快請起,讓我們一起保衛祖國!”通過兩主人公的語言、動作、神情營造出與課文內容相匹配的氣氛,使學生入境動情,順利地跨越了時代的鴻溝去理解、領悟人物的內心世界,同時也獲得情感的陶冶。我因勢利導:我們的班級也需要大家的齊心協力才能搞好,一個家庭如此,一個國家更是如此啊!讓學生學會了如何做人!如何愛自己,如何愛國家!語文就在學生的表演中融為一體。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此有一段明確的表述:“作文教學,既能使學生形成初步的寫作能力,又能使他們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發展智力,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葉老在《作文論》中也強調:“作文最可貴的是要寫出誠實的自己的話。”教師盡可能創設條件,突破時空,讓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走進社會生活中去觀察、動手體驗,動腦學習。特別是指導學生寫作時,閉門造車是寫不出美文的,如寫《美麗的家鄉》,我家鄉山清水秀,風景不錯,名、貴特產木有很多,以下是關于我家鄉的一則新聞:記者于近日獲悉,由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中華民族和諧發展促進會、中國影響力傳媒機構等單位主辦的“中國最美的小城”推介評選活動落下帷幕,大埔縣以優秀的生態環境、濃郁的客家風情以及傳統之美、文化之美、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特色榮膺“中國最美的小城”十佳稱號,并入選全國“最具文化品位的十個小城”。家鄉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等都是寫作的素材,都是形象化、直觀化的,外化的文字符號。老師應該帶著學生走進廣闊的田野,走進繁忙的工廠……通過參觀、調查、訪問等形式,把形象可視的事物變成抽象可想的文字,這樣的文章才情境交融,形象生動。所以學生寫好一篇作文,不僅要通過課堂的學習與課外的自學來積累語言文化知識,還要通過社會生活實踐來豐富學生的生活閱歷,積累生活寫作素材。社會生活中,不管是顯性的知識還是隱性的知識,都能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語文來源于生活,生活來源于語文。在小學的語文教學中,應滲透生活,為使語文教學返樸歸真,應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學語文感受生活,學語文享受生活,學語文體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