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羅超
(湛江市第二十三中,廣東 湛江 524000)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也明確要求:“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應體現在數學教與學的過程之中。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是創新的基礎;獨立思考,學會思考是創新的核心;創新意識的培養應從義務教育做起,貫穿數學教育的始終?!?而小組探究合作學習是高效課堂中一種常用的學習方法。是在教師有效引導和指導下的、促進學生之間交流、合作、探究、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互相評價等的一種學習模式。其根本的指導思想是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為學生創造相互交流、共同學習、共同解決問題、相互評價等的機會,促進學生開展積極主動的學習,養成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實現共同進步,提高數學課堂有效性。為此,本文根據教學實踐,總結以下幾點,希望能對初中數學教學提供些許幫助。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學生不愿意提出問題的原因在于害怕同學嘲笑或是老師批評,這一點在初中學生中體現得更加突出!由于數學知識較弱,提問能力較差,同時在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作祟下,他們更愿意將問題憋在心里。此種情況下,教師的角色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在自主合作的課堂中,教師要做課堂教學的導演,功夫主要放在“導”上,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課堂教學舞臺上的主角,打破傳統教學中學生與教師的嚴格界限,讓學生也成為課堂中的“老師”。這樣,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才能得到極大的解放,為問題的提出帶來了可能性。
同時,學生對教師盲目崇拜,認為教師的所言、所作、所想都是正確的,從不懷疑教師所講的內容,認為教師所講都是權威的,不容質疑,從而形成了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極不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因此,在探究教學中,教師要充當學生學習的參與者、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只有這樣,教與學的雙方主體間才能構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民主平等關系。
教師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提問環境后,就可以著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了。
首先,要為所有學生,特別是為那些在全班場合提問缺乏勇氣和自信的學生提供一個相對寬松的空間。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心理壓力相對減小,不必擔心自己的問題的質量,完全可以在同伴中暢所欲言。其次,對于一些過偏過怪或毫無價值的問題,也可以通過小組內的初步篩選,以免在課堂教學上浪費時間。在此環境中,結合教師提供的良好課堂氛圍,經過一段時間(本人開展小組學習形式1年),學生的問題意識就會培養起來,提問的勇氣就會增強,把握問題也會更加準確。
在數學教學中,常用的有效提問方法有以下幾種。
數學知識大多是有緊密聯系的,在數與式的部分中尤為突出。例如,“一元一次方程”與“二元一次方程”,又與“三元一次方程”之間是密不可分的,當然它們之間也是一個變化的過程。學生就可以抓住它們之間的聯系與變化提出問題。
例如,在學習“實數”時,我給小組布置任務——給實數分類。顯然,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那么時問題就出來了:“怎么分?”、“根據什么?”、“這樣分類合理嗎?”……這樣,小組內的提問就“炸”開了!
數學中很多概念、性質、定理等是緊密聯系的,通過對比和類推很容易得出新的問題。例如,我們學習完定理“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后要學習“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這是兩個平行線的性質,聯系緊密,學生就很自然會想到根據前一個定理的學習經驗來提出問題,從而學習后一個定理。
例如,在學習完“平行線的性質”后,要學習“平行的條件”。不難發現,兩個內容中有三對定理是互逆的定理,學生自然會追問或反問互逆定理之間的關系,這樣,就會順著或逆著思路把問題提出來了。
例如,我們在講互逆命題時,前一個命題是定理,是正確的命題,但它的逆命題是正確的嗎?這是學生很容易想到的問題。如:“對頂角相等”的逆命題是“如果兩個角相等,那么這兩個角是對頂角”,這就是一個假命題,學生肯定會產生質疑的,那么問題就來了!
提問的方法多種多樣,不勝枚舉。掌握了提問方法的同學在小組探究合作學習中,肯定會產生出更多火花,得出更多的創新方法和問題。
數學問題的形成過程需要個體思維活動的積極參與,而思維活動是在情緒高漲的氣氛里進行的。所以,要形成一個好的數學問題,除了以上必要的基礎條件外,還需要一個觸發問題的情景——能充分調動學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開放型情境。提供給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機會。除此以外,問題情景的創設還應盡量具有趣味性與層次性。
例如,在學習《一元一次不等式》中的“比較問題”時,可創設情景:老師叫你去商場購買一批筆記本回來做獎品,筆記本每本售價12元?,F甲、乙兩家商場給出優惠政策:甲商場全部九折,乙商場20本以上的部分8折。這是一個生活中的情景,很容易把學生的情緒引進來,并調動起來。
學生提出問題的過程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剛開始提出問題的水平肯定會參差不齊,甚至很簡單、古怪、偏離主題的問題都會有。雖然在小組學習中“消化”了一部分低級、無價值的問題,但教師還是要介入到學生提問的過程中,甚至要適當干預學生提出的問題,盡量引導學生提貼近課題的問題,提有價值的問題。要使學生提的問題從量變到質變。從問題中產生、演變成高質量的問題。同時,提出的問題除了有共性外,也要有個性的要求,避免提問格式化。
例如,在學習《實際問題與二元一次方程組(探究1)》時,學生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怎么就知道用二元一次方程組的知識來解決《探究1》中提出的估計問題呢?對學生提出這個問題,我先是肯定他的。他確實有用心去想這個問題了,但這個問題涉及到一個更深層次的數學建模思想方法,我就順水推舟地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了解這個數學思想方法,讓學生有更大的好奇心與欲望去探究更大、更深遠的數學世界,提出更有價值的問題。
鼓勵性和科學性的的評價對激勵學生提出問題,營造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的提問能力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只要學生在課堂上提出問題,教師都要給予恰當的評價。對不善提出問題的同學一旦提出問題,首先應稱贊其勇氣,然后再幫助分析;對好問但總是抓不住要點的同學不嘲笑、不諷刺,而是耐心引導,科學分析;對提出好問題的同學,應鼓勵其進一步探索,大膽創新。在師生共同釋疑過程中更要尊重學生的獨立見解,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善于捕捉其思想的火花并給予鼓勵,增強學生提問的勇氣和信心,對其提問提出改進建議。然后讓所有同學一起討論并評選出最有創意的問題、最感興趣的問題、最有幫助的問題,最有價值的問題等,并獎勵分數給相應的學習小組,體現出對學生自尊心以及好勝心的尊重,從而更好調動學生提問的積極性,提高問題的質量。
一個內容學完后,教師要要求學生作一個自身的反思。從學生的角度,教師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教學生一些反思的方法,將反思落實到數學學習的每一個細微之處。培養學生的反思習慣,提高學生的反思能力,使學生成為自主、自律的主體。
而我的小組探究合作學習中的《課堂評價表》有一項是“小結反思”,組長除了對小組成員的表現作出一個綜合評價,還要求對本學習內容作一個小組內的反思: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個課堂環節中,小組的表現如何,還須作出哪些改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