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霞
(河北武強縣第二實驗中學,河北 武強 053300)
課堂,歸根到底是學生的課堂,是學生學習、接受知識的主要陣地。在課程改革中,打造有生命活力課堂已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題,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目的是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學習,進而讓每位學生都能不斷的收獲新的知識并提高自身的能力。要實現這一目的,就要改變原來枯燥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習語文的能力。在語文課堂中,把時間讓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帶給學生,把課堂打造成學生感興趣的,能提高他們語文能力的有效性語文課堂,促進學生的智力開發,活躍學生的思維,充分展現學生的個性,使學生從中外文海中汲取充足的養分。
寬松民主融洽的情境能使學生心理輕松、思維活躍、學習積極、興趣濃厚。反之,則會給學生造成一種壓抑感,使學生思維遲鈍、情緒低落、厭惡學習,從而造成不良的學習后果。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教師要忘記自己是教師”。如果教師總是以教師資格自居,把自已當成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視學生為被管理的對象,那種“先入為主”的偏見無形中就為師生關系的融洽制造了障礙,從而不利教育教學的有利開展。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只有真誠、理解的師生關系中,學生才勇于發表見解,發揮自由想象和創造力,從而熱情地吸取知識,發展能力,形成人格。”生動的情境設置,可引起學生的親切感和新鮮感,從而調動學生的心境,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在教學過程中,要使地理課堂充滿活力,教師要創設一種輕松愉快、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營造一種平等、和諧、融洽的民主氛圍,便課堂熱烈面不失秩序,歡快而不失緊張。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敢于參與,樂于參與,大膽質疑,勤于發問,甚至“冒犯”。
我們要強調朗讀,因為朗讀不僅是一項口頭語言的藝術,更是活躍學生思維的好幫手。因此,要讓學生養成開口朗讀的習慣,如在晨讀課和內容不多的課前,讓學生大聲朗讀,引導學生領悟朗讀的方法,掌握發音、吐字、節奏、語速、重音、語調等技巧,或由老師通過放錄音磁帶帶讀,培養學生的語感等等。這樣,學生在正式上課前就巳被朗朗書聲所熏陶,言動而心動,從而有效地使學生的心思由單純的文字開始走向具有活力的語境。
通過舉行課上限時演講,進一步加強培養學生的“活力”語感。如在課前設置“今天對你說”的活動,由學生自行推薦擬定題目或由老師命題,讓學生在限時(如五分鐘)內圍繞一個主題演講。演講的內容要求學生要發自內心,學生講完后不給予好或壞的評語,而是對講得好的及時給予語言和掌聲鼓勵,講得不好的委婉指出有待提高之處并及時給予鼓勵。同時引導其他同學參與思考,這樣的目的在于通過一人的演講調動其他同學也“動”起來。
要讓課堂充滿“活力”,還要充分利用生動活潑的課件。對課件的問題設計、色澤搭配、頁面設計、動漫穿插、背景音樂、播放技巧等均以生動、活潑、有新意、有創意為主題,以使學生在課堂上有猶如坐在充滿動態之美、飽含新鮮之感、彌漫濃濃詩意的文學殿堂之感!如課件的色澤鮮艷些、動畫多一些、音樂的旋律美一些等等。當然,課件的制作不要偏離語文學科的本質主流,讓學生在上課接受語文學科特有的氤氳詩意陶冶的同時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課堂的“活力”!
競爭可使經濟因之活躍起來,同樣,競爭亦能使課堂活起來,這是因為14-20歲的孩子們普遍表現為好勝心強且喜歡玩。因此,我常常把學生投人到課堂競爭機制之中,如班與班競爭、組與組競爭、男生與女生競爭、問題搶答等等,激起學生的好勝、不服輸的情緒,你不服輸,我不服輸,他也不服輸,個個學生互相競爭。此時即使平常比較安靜的學生,處在這樣熱烈氣氛中,課堂一定變得更有效。學生除了好勝、好玩,還非常好奇、好新鮮,抓住這一點,我常把課堂教學設計得靈活多變。還可以讓學生帶著好奇心借助課內知識去探索課外讀物,增加學生的課外知識和學習語文的興趣。
創新是推動改革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同理,創新是課堂活躍的靈魂,是課堂充滿“活力” 的不竭動力。創造是創新的結果,創新思維導致創造行為,從而做出新的成績。如果你善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課堂上讓學生大膽創新,根據學生個性強的特點,就讓他們盡情放飛自己的思維,展現自己的個性,暢所欲言,無所不言,會獲得意想不到的結果,這就化作了創造。如發散思維題:“一個‘9’字,你能想到什么?”不要讓學生單純地認為這只是一個阿拉伯數字,要讓他們創新,在創新中獲得新解,學生有說可以代表長長久久,也說象征生活中的破繭一終于從圓圈枷鎖中突圍,開辟新天地,還說是一個有強烈欲望的人一取得完美后不知足,最終與圓滿無緣……同時,老師的教法亦要有所創新,根據教材,可靈活多樣,別致新穎!這樣,你的課堂一定會非常活躍。
總之,教師要根據自身的教學特點,在學生的基礎上,制定相對有效的教學策略,開設各種各樣的語文興趣活動,達到提高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