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蘭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庫車縣第十小學,新疆 庫車 842000)
對于已經畢業九年的我來說,我覺得自己是一名專業非常對口的語文老師,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在城市,我都能與我所愛的專業一路同行,雖然有時教授的對象有所不同,但是我都在淺淺地教語文,不是教淺淺的語文。語文教學,要著眼于語言和語文能力。基于這一點,我不得不反思這些年來自己在語文教育中的一些瑕疵。初出茅廬的我,在最初的語文教學中并沒有意識到語文的博大精深,每次都聽課記錄也都是草草了事,沒有把這樣一項具有提升自己能力的“寶貴財富”慢慢地積累起來,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了“鉆”的精神,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直到我因一些特殊原因調換了工作環境,又有幸聽了特級教師的培訓后,茅塞頓開,對語文教學才有了“鉆”的欲望,直到今天才形成了一些不太成熟的反思性教學。我最近讀了一本由英國作家安德魯·波拉德和克里斯廷·布萊克·霍金斯等人共同完成的一本《反思性教學》經典,書中講到,所謂反思性教學,即對自己教育行為乃至教育細節的追問、審視、推敲、質疑、批判、肯定、否定……反思對教學質量與成效至關重要,它是教師實現自我提升與卓越教學最有效的途徑。字字珠璣,耐人尋味。
曹文軒說:“一本好書,就是一輪太陽”,對于閱讀比較匱乏的我來說,為自己的人生“充電”迫在眉睫,在平時的教學中,即使備課在怎樣充分也有給學生講不清楚甚至被學生問倒的偶然現象,記得我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21課《四時田園雜興》這首古詩時,我說小孩子們在白天還有可能會學著父母做哪些事情呢?同學們立刻爭先恐后地說,學父母除草、種瓜、搓麻繩、打農藥……這時突然有個學生問我,老師,古代人們是怎么給莊家除害蟲的?聽到這個問題,我有點蒙了,但是這時我也不能隨便糊弄學生呀,只好說,對呀,這個問題問的很好,老師也需要課下好好研究一下再同大家一起分享,就這樣,那個學生沒有繼續追問。那天下課后,我坐在桌前又反復地看了看這首詩,然后靜下心來將這一課的教學反思及時地記錄了下來,并且在教案的這一頁做了明顯的標記,雖然這一課出現了這樣的瑕疵,但是我很欣慰,同時也很欣賞這位敢于提出問題的學生,雖然問題的價值與本課的教學目標并無太大關聯,但能提出問題,說明他在思考,他在參與課堂,也正是丹尼爾·靈厄姆所概括的:“記憶是思考的結果”。隨著新課改的不斷發展,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在發生這巨大的變化。我們都說,要想給學生一杯水,老師必須得有一缸水。我很慚愧,自己沒能達到這個水平,所以,現在的我就是邊學邊教,每天根據學生的作業,自己在課堂上的授課過程以及課前準備、課后反饋、學生接受的效果,不斷反思自己并不斷的嘗試新的教學設計,想方設法調動與激勵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興趣,課下通過個別談話了解后進生的接受程度,針對學習程度不同的學生,采用分層布置作業的方法,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雖然我執教語文已經快十年了,語文課也已經上了很多次,但是每上完一節課我都會簡單的反思自己,這節課我還有哪些知識點沒有給學生講到,學生都學到了什么,上課時個別學生的眼神想要告訴我什么信息等等,我都會把這些小細節放在心上,然后在心底默默的告訴自己,這節課我失敗了,教學方法不夠靈活,問題的提出沒有價值或者不夠有價值,教師的評價語沒有真正觸動學生的心靈,這節課我又失敗了,教師的情緒影響了今天的課堂效果,教師在批評學生時沒有設身處地地替學生考慮,在講授知識時,不自覺地就剝奪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占用了學生主動思考交流的時間,在引導學生對課文的閱讀過程中缺少精神上的升華,教學環節的設計銜接不夠恰當等等。這一系列的問題說明我是一個“缺乏生命修煉的教師,為上課而上課,教師的心只是在等待,等待學生的回答,等待結果的到來,等待結果與“標準答案”的契合。教師是活在下一刻的,是活在等待之中的,過程本身所具有的種種意義和價值全部讓位給了結果,老師在苦苦等待中,變得緊張、煩惱、焦躁、甚至痛苦,幸福被等待無情的排擠了”,所以教師的幸福感也就無從談起了。
結語:曾幾何時我一直盼望著能夠有一天我只進行單純的教學而不被其他瑣事打擾,然而這一天真的來了,我每天幾乎都在班里批改作業,看著學生背課文,輔導后進生,通過聽寫鞏固字詞,面批作業,及時查找問題的根源,在那段時間里,雖然很累,但是內心很充實,曾經在課堂上無處安放的靈魂,現在已經塵埃落定,尤其是通過反思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而被激起的前進的動力時,我覺得自己的教學還是有價值的,這種價值多數來源于課堂上突發的靈感,此時我會把握住時機趕緊把它記錄下來,為此我還賦予它們一個響亮的名字——“金點子”,雖然積累的不是很多,而且還有一部分被弄丟,但是我個人認為這是我的一比“精神財富”,這就是教學反思后的精華。雖然這段時間我在輔導抽測年級里比較弱的學生,但是從他們身上我學到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任何一個學生都有自己不同的“花期”,我們要靜靜等待他們綻放的一天。對于這些學生,我學會了蹲下來和他們講話,學會了真正的把一碗水端平,學會了不用有色眼鏡去看學生,還學會了要用一顆平和而有愛的心走進薄弱學生的心里。我不得不感嘆是學生讓我看到了另外一個自己,是他們層出不窮的“錯誤”引領我一步步找到那個更加趨于完整的我,這一切都歸功于反思性教學,歸功于每一次自我磨煉,但是這些并不能使我駐足不前,捫心自問,距離卓越的教師我該如何修煉?肖培東《教育的美好姿態》一書中寫到“卓越的教師如何修煉?他要有深厚的學科素養,要有堅定的教育理想,要有自覺的教育反思,要有融化理論的教學實踐,要有創新的教學意識,要有儒雅的教學氣質,要有強大的教學磁場。走進課堂,你的一切就都是語文教學的了。你的衣著是語文,你的表情是語文,你的姿態是語文,你的眼神、你的話語是語文,你,你就是語文了。你怎么可以把自己從語文中剔除出去呢?”此時思緒萬千的我只想吟誦“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