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飛燕
(江西省豐城市實驗小學,江西 宜春 331100)
在小學階段,課堂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平臺,教師通過在課堂上的知識講授對相應的教學計劃或教學任務予以落實。但是,大量的實際調查結果顯示,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由于教師教學方式的落后及僵化,導致實際的教學效果往往與教學時間的付出成反比,因此,如何實現小學語文學科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師應當重點關注的教學任務之一。教師需要勤于反思,勇于改正,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思路,調整和優化教學模式,保障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使師生之間實現有效且高質量的課堂配合,從而實現小學語文學科教學的有效性。
首先,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環境中存在教師自身的專業水平嚴重不均衡的情況,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小學老師的準入門檻較低,教師在自身的專業能力上沒有得到更加深入的專業化學習,從而導致教師從對課本教材的解讀方面不夠深入,教師自身水平不夠,就會使得學科教學的有效性和教學質量大打折扣[1]。
其次,有一部分小學語文教師認為小學階段知識簡單,備課的時候得過且過,應付了事,在課堂上更是隨意性較強,教學責任心不夠強,這種教育觀念是極為錯誤的。教師應當換位思考,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各科知識,這樣一來,就會發現,對于成年人來說通俗易懂的知識點,由于小學生的生活經歷和社會經驗不夠豐富,對小學生來說在理解和掌握上都具備較大的困難,因此,教師一定要對學科教學引起足夠的重視,認真對待每一堂課,做好課前準備、課堂授課及課后跟進,全方面的提升教學有效性。
眾所周知,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語文課堂大多數采取灌輸式教學,即老師一個人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機械的聽課,老師讓記什么就記什么,讓背哪些就背哪些,師生之間的雙向交往極度匱乏,一堂課的課堂氛圍死氣沉沉,教學效率極低。除此之外,語文就其本身的性質來說就屬于語言類學科,既然是一門語言,就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到同等重要,而要實現學生能力的全面提高,就需要教師 在課堂上基于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展示,為學生創建展示平臺,但遺憾的是,在實際語文教學活動中,學生的課堂地位不僅被嚴重壓縮,課堂發言機會都少之又少,更別提教師為學生預留足夠的展示時間和空間了。長此以往,小學生逐漸接受這種枯燥、死板的課堂學習方式,進而導致對語文學科的學習失去興趣,嚴重打擊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積極性,更嚴重的還會使學生排斥甚至厭惡學習語文,實在得不償失[2]。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心智發展的關鍵階段,極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教師的正確引導對于其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關鍵作用。由此可見,教師的教學活動在學生的課上學習和課下生活中對于學生的成長都意義重大。因此,教師一定要結合學生的具體特點制定針對性、合理性和科學性并重的教學計劃,并采取相應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勇于放棄傳統落后的教學方法,與時俱進,改革創新,實現教學思路的根本轉變,從而從本質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久而久之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質量和效果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3]。
首先,要想實現小學語文的教學有效性,教師一定要具備足夠的專業能力,即教師在課下備課時就要做足功夫,深入理解和掌握教材內容,從而保證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能夠自如的應對各種狀況;其次,在做好課前準備后,教師就要進一步制定教學計劃,在這一步,必須要重視課堂授課的趣味性和新穎性,要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抓住學生的眼球,使其在最短的時間內集中注意力并進入學習狀態;最后,教師在課堂授課環節要注重與學生的互動與交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發言機會,培養學生樂于分享,敢于發言的學習習慣,從而保證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4]。
在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當中,我們不難發現,豐富教學方式對于這一教學目的的實現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新型教學方式在課堂上的引入,不僅給課堂注入了新鮮的活力,更能夠使學生從全方位的領域接觸和學習語文知識,進而確保語文教學的深入程度。比如說,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多媒體教材或其他電子設備,結合信息化時代的發展,從網上尋找有用的信息,結合教材內容制定教學計劃,比如在課堂導入環節,就可以給學生放映與本節課所學內容相關的短片,以立體化,形象化的內容展示在學生眼前,既實現了課堂教學的有效導入,又保證了后續教學方案的展開和執行[5]。
總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早已成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目標之一。有學者說過,課堂教學應被看成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因此,教師一定要緊跟新課改要求,及時轉變教學思路,創新教學方式,努力實現教學活動開展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從而最大程度的實現小學語文學科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