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虎麟
(甘肅省康樂中學, 甘肅 康樂 731300)
愛是教育的前提,只有心中有愛,讓學生感受到你的愛,才可能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果。諷刺挖苦不是愛,人身攻擊不是愛,所謂的恨鐵不成鋼的謾罵也不是愛。愛就是要寬容,要允許學生犯錯,牢記我們也從懵懂少年走過,學生所犯的錯誤我們也曾犯過。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時刻記住自己曾經也是孩子。班主任的工作更是離不開愛和寬容,要學會用愛淡化缺點,用寬容理解學生。
一般來講,盡量不要在公眾場合當面批評。如今的初中學生大多是來自421家庭的獨生子女,他們是家庭的核心,嬌生慣養,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較差,而且初中學生血氣方剛,尤其是男生,他們認為面子高于一切。如果在公共場合當眾受到老師的責罰、辱罵甚至毆打,處境會非常尷尬,容易形成對立情緒,即使他知道錯了,也可能會強詞奪理死不認錯,這樣我們的處境就十分被動。最好在寬松的環境下進行批評教育。但是,對于大是大非的問題,即使在私下教育后,也最好在征得當事人同意的前提下在班級里稍作評價,起到警戒他人的作用。
任何一個學生都不會拒絕老師的愛,他們拒絕的往往是老師愛的方式。任何人聽到批評時,心里都會不舒服,哪怕明知批評是正確的,有時也會和被批評者產生隔閡、矛盾甚至怨恨。這也正是良藥苦口、忠言逆耳的原因所在。那么如何使良藥不苦、忠言順耳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批評把握分寸、留有余地。切忌給學生帶帽子、貼標簽。初中學生正是情緒、心理相對不穩定的時期,作為教育工作者,不要把學生一次定位,尤其是消極的定位。有時讓學生自己去反思反而比老師嘮叨更有效果。
(二)批評要對癥下藥、對事不對人,切忌翻舊賬。對癥下藥就是要求班主任能一下抓住錯誤行為的癥結所在,任何一個犯錯學生都是是心虛的,即使他表面不承認、無所謂也不能掩蓋這一事實。如果班主任能找出癥結,對癥下藥,那么就算批評的話語再簡單也能激起學生內心的波瀾。對事不對人就是要求我們的批評應該立足于批評一種行為而不全盤否定是一個人。尤其是對于一些經常犯錯誤的學生一定不能翻舊賬,這樣很容易在學生心中激起了厭惡和反感,這種教育方式無疑是收不到好效果的。
(三)批評要幽默風趣。心理學告訴我們,人們對批評都是有抵觸的,哪怕說得再對,也會讓被批評者產生反感。用幽默的手法就像給苦口的藥片加上一層“糖衣”。這樣的批評絕不會讓學生反感,反而比婆婆媽媽的說教更深入人心。幽默風趣的老師總是倍受學生青睞,所以作為教育者要把握好語言的藝術,將鮮活的生活情趣融進思想教育中。
(四)運用QQ、E-mail等載體?,F在初中生間的交流方式很多,QQ就是最受歡迎的形式之一。作為班主任完全可以利用好這個平臺,因為QQ讓學生不自覺地把班主任當做”好友”,一般來說,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信任朋友有時勝過父母老師。有些不好當面說的話通過留言,會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另外,我們有的時候會有這種感受:有的學生把老師批評當耳旁風,雖然有批評方式不夠科學的原因,但不得承認,口頭的話語往往不及文字的力量,用文字的載體讓老師的話語能常駐學生心間。擔任班主任工作這些年來,我給每一屆學生都創建了QQ群,有的學生犯了錯,我會在QQ上和他私下交談,大多數的學生也會推心置腹的和我交流。有了交流與溝通,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班主任的用心,從內心接受老師的教誨。而且這些文字會常常像摯友一樣提醒孩子們。
(五)善于運用表揚式的批評和建議性的批評。陶行知先生“四塊糖果”的故事中,就在批評前肯定了教育對象守時、尊重師長、有正義感和知錯就改的優點。特別是對那些自尊心極強的孩子,在批評之前要先就其可圈可點之處提出表揚,就像給生病的孩子吃藥,不妨選擇糖衣的,更易于被接受。但是表揚要恰如其分,不夸大其詞,不輕描淡寫,否則就給人不真誠的感覺。另外,用中肯的建議代替疾風暴雨式的指責,會讓學生尤其是那些經常接受老師“暴風雨洗禮”的學生如沐春風,自覺地改正錯誤。
俗話說:人無完人。面對自己的失誤,班主任應該敢于自我批評。因為初中階段的學生,自我意識空前高漲,內心渴求與成人平等。學生與老師之間是民主平等的關系,不再是以前學生對老師的絕對服從。因此師生之間更多的是需要平等地對話。班主任老師要有勇氣放下架子,在學生面前進行自我批評,班主任恰當地自我批評并不是一件難為情的事情,帶頭主動承認自己的不足但不會削弱自己的威信,反而會讓學生覺得親切可信。得到的是學生尊敬和認可。這樣我們的教育就更能深入學生的心靈。
所謂善后工作,就是在批評了學生之后,要和學生個別交換意見,向學生征詢你的批評與事實是否相符,請他談談挨了批評之后的想法,和他一起找出所以存在這些缺點、錯誤的原因,分析這些缺點、錯誤的性質以及這些缺點、錯誤可能會導致怎樣的后果,并一起尋求改正的辦法、途徑。
總之,批評是必不可少的,但怎樣批評就見教師的功力了,只有根據學生心理才能使學生產生內疚的情感并促使學生自覺的改正錯誤,達到我們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