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宏智
(黑龍江省實驗中學 物理組,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教師為主導,因為教師比學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識,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引領著學生學習教師覺得有用或者重點的知識內容,而學生往往只能在課堂中充當一個被動的接受者,只是知道本節課學習什么知識,可以在今后的考試或練習中能夠解決什么樣的試題,而對于為什么要學習這部分知識,人類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問題,提出了怎樣的理論,才使今天形成了這樣的知識內容,學習了這部分知識之后還可以解決哪些問題一無所知,與學過的知識或者今后還將學習的知識之間有什么關聯也是處于一片茫然的狀態。長此以往的學習過程使得學生逐漸失去了觀察、思考、探究、反思的習慣與熱情,學生們不再喜歡問為什么,而是把自己變成一個容器,一味的接受外界倒入的東西,至于這些東西是不是對自己有用,有沒有營養已經懶得再去想,也失去了熱情。所以現在教師對一些新穎問題的應用也僅僅是停留在引入課題,引起學生初級興趣的層面,而學生面對一些新問題時也沒有獨立思考的想法,更多的是聽老師去解釋,然后再表現的恍然大悟罷了。所以從根本上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從教師的教學方式轉變開始時,教師在課堂中要少講是什么,多問為什么,讓學生主動去思考為什么這個問題能夠成為問題,問題出在哪里?為什么是這個樣,是都這個樣還是僅僅是個個例,而且要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有解決問題的熱情,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再包辦代替,提出問題后就要退到后面來,讓學生自己去獨立去面對問題,思考需要怎樣解決問題,在實際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哪些是自己可以克服解決的,哪些需要求教,而這個過程中教師只要把控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向是否正確,在學生遇到知識上的問題的時候給予適當的幫助,切忌包辦代替,特別是學生遇到困難或者是短時間沒能解決問題時剝奪學生自我獨立思考的權利,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身份界定特別重要,如果讓學生感覺到一旦遇到困難教師就會給與幫助,那么學生就會產生依賴,后者干脆不再獨立思考,直接等待老師幫助,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學生被動接受,不再獨立思考,回到被動接受的習慣中來。例如:我在講互感現象時,問到學生電磁爐本身并不發熱而可以加熱食物的原理時,學生是有很大的疑惑的,如果這時老師直接教給學生電磁爐的工作原理,并直接講出互感原理,學生很快接受這個知識,那么就缺少了自我學習自我反思的過程,本節課也就變成一節應用課甚至于習題課,今后學生在生活中遇到問題也僅僅是想知道為什么,缺少探究的精神。所以我在本節課設計過程中我引導學生思考,電磁爐的工作原理,甚至鼓勵學生拆開電磁爐觀察分析電磁爐的內部構造,根據學過的知識去分析可能的工作原理,再想辦法去驗證自己的猜想,如此循環往復就可以經歷自主學習的全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將會經歷猜想,理論分析,理論驗證,實驗驗證等一系列學習活動,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不斷應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發現新的問題,尋求知識的學習和支撐,即學習了新內容,又經歷了問題研究的全過程,獲取了新知識解決了問題,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如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之后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向我提出想要了解一下時下比較流行的無線充電技術,而這部分知識正好與本節課所講授的互感現象有關,我因勢利導指導他們大膽提出猜想,并說明這么猜想的理論依據,學生提出很多不一樣的想法,并且都有一定的道理,一時之間沒有一個結論,我提出拆開一個無線充電器看看構造,學生覺得探究成本過高,打算放棄,我這時表示費用由我來承擔,學生很高興,在之后的探究過程中發現了無線充電器中的線圈,學生之前的猜測得到了印證,雖然此次探究的成本較高,但是看到學生們樂于探究問題,并且在探究過程中有板有眼的樣子,我覺得我的教學是成功的。教師如果能夠適時提出一些新的有關聯的問題串,那么學生的學習將會再次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這樣即學習了知識更重要的學會了學習,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就具備了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自我知識的學習與完善,應用知識深入研究的能力和習慣,我們的教學目標也就能夠得以實現了。所以在學生研究問題結束之后,我并沒有停止這個問題的探討,留下了一個開放性的研究小課題,讓學生們繼續研究生活中的互感現象,教學從課堂走進生活,真正實現了為生活服務,也鍛煉了學生們的能力。
當然,“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的培養絕不是一朝一夕,一個教師的改變就能實現的,他一定是一個復雜而艱辛的過程,應該是逐步發展的,可能在轉變的初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會有來自方方面面的質疑,甚至在最初一次又一次的“考試”中讓我們懷疑自己的方向,但我們要有信心,有決心,有耐心去做,相信我們的學生會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