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
(遼寧師范大學海華學院,遼寧 沈陽 110167)
前言:互聯網技術的變革推動社會進入大數據時代,大數據技術迅速在各行各業應用發酵。在新聞傳播領域,應用而生的數據新聞改變了傳統的新聞生產模式,也為新聞傳播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與此同時,新聞業發展進入媒介融合階段,在低維媒介向高維媒介的轉化過程中,新聞傳播內容愈加豐富,涉及面更廣;新聞傳播渠道更豐富,傳播速度更快;新聞傳播方式也更加多樣,微視頻、直播、數據可視化、新聞游戲等新聞傳播手段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響著社會。
突發新聞失去傳播先機表現的最為明顯。突發新聞往往和自然災害、恐怖襲擊、重大意外事故等事件相關,因此,突發新聞的報道最是考驗一家媒體的反應力和引導輿論的力量。但同時突發新聞事故現場的復雜性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新聞采訪的難度,新聞記者往往無法第一時間趕到事故現場,掌握第一手資料。近幾年隨著智能手機在我國的普及,社會化媒體快速發展,新聞消息往往由網民最先在自己的社交平臺上發布,有些傳播內容已有專業意識的體現,隨即該新聞通過網絡平臺的傳播而迅速發酵,在這其中,媒體只能二次編輯轉發,儼然成為信息傳播的助力者,在新聞傳播中的主導地位變弱。一是網絡信息呈爆炸式增長常態,新聞內容實時更新,熱點更迭頻繁,同時網絡信息環境中充斥著眾多無用的、同質的垃圾信息,這使得媒體在與時間賽跑中疲于應對,在新聞內容的推送上缺乏原創力和深度思考。二是以受眾為導向的新聞選題深入媒體編輯意識。為了在網絡環境中爭奪更多的流量,吸引更多人眼球,信息內容過分注重標題,選題放大受眾需求,迷信點擊率,盲目迎合受眾,然而多數網民在新媒體語境下形成碎片化的閱讀習慣,對新聞內容的感官享受正逐漸取代深度思考,致使媒體在追逐受眾的道路上所傳播的新聞內容越來越淺層化,逐漸趨于同質化。
如果說無人機可以替代記者深入地震這類大型災難現場進行現場一手資料的采集,那么遠程實時監控的災難數據將是新聞報道最有力的佐證,同時數據的實時更新又可以幫助媒體隨時掌握事件發展動態。再加上數據新聞對災難現場的可視化呈現,即通過多維度的、動態的、交互式的全方位呈現方式實現對地震災難受損情況客觀而全面的報道。數據新聞通過不斷發展完善,不僅在為媒體提供新聞由頭、搶占新聞傳播先機上優勢越來越明顯,而且通過對數據的實時監控,在新聞事件發生之前便可以直接發現可能具有新聞價值的點,有可能在預測性傳播方面有所發展。
新聞傳播內容同質化要求媒體提高原創能力,這就需要媒體在同一新聞事件中找到新視角或者在新聞報道中找到“冷點”,而數據新聞通過對大數據的深度挖掘可以提供新聞敏感的新方向,為媒體提供新聞新視角。數據本身就具有意義,同時又具有挖掘意義。通過對數據進行深度的統計分析后,可以發現一些隱藏的內在問題或者規律,這不只是為編輯記者提供一條尋找新聞線索的新途徑,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媒體及早發現問題、反映問題進而解決問題。新聞學科一直是一門綜合類學科,與多門學科有交叉,像財經新聞就需要媒體從業人員同時掌握財經專業知識和新聞傳播能力,數據新聞也不例外。不過,數據新聞一般來說需要一個由各司其職的專業人員組成的團隊,這個團隊需要數據記者、數據編輯、可視化設計師、前端工程師等專業人員配置,且對媒體從業人員要求很高,媒體人員需要具備數據新聞編輯意識,同時掌握數據分析和新聞傳播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單人完成一條可觀的數據新聞作品是比較困難的事情,但也不是不可能。
經過多對一傳播兩階段后,數據新聞傳播進入一對多傳播階段,這一階段也是見證傳播效果的重要階段。相較于以往新聞傳播效果,數據新聞的傳播效果具有更深的意義。數據新聞不僅通過日益豐富的可視化契合受眾心理和海量數據確保新聞真實性,更是通過數據新聞的解讀反作用于受眾,提升受眾的思維邏輯。數據新聞的動態交互式設計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新聞的敘事能力。動態變化比靜態呈現更容易清晰地展示事物之間的關聯和變化。國內數據新聞的主要傳播渠道集中在移動端,目前與移動端相適配的是靜態圖,與網頁相適配的是動圖,因此國內數據新聞在靜態圖方面的作品較多。網絡上大量無用信息綁架了受眾的注意力,培養了受眾淺閱讀習慣,導致受眾思維邏輯斷層,數據新聞以數據為論據,理性的新聞解讀方式有助于受眾提升思維邏輯。一篇優秀的數據新聞作品最重要的是對數據的深度挖掘和高度分析,通過數據深度挖掘分析找出有深度、有意義、有價值的內容,以有序和縝密的邏輯傳播數據可視化結果,使受眾在簡單閱讀中培養數據閱讀思維,提高邏輯思考力。
結語:綜上所述,基于數據新聞傳播新變化展望其未來發展方向,具有重要意義。數據新聞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大數據處理技術以及網絡的發展,媒體的數據意識和數據處理能力會成為影響數據新聞傳播的重要因素。本文提出的數據新聞傳播新趨勢是基于網頁大量案例的實證分析,而在國內,移動端吸引了主要流量。因此,在當今時代背景下,新聞媒體的傳播思維如果跟上時代的發展,探索適合自身的發展模式,將抓住機會,實現數據新聞傳播的飛躍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