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宗霖
(大連東軟信息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3)
隨著近年來高校事故的頻發,大學生管理工作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大學校園氛圍活潑開放,大學生個性張揚,對未知的社會充滿好奇和向往,大學也是他們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所以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對學生的成長非常重要。以人為本理念下的學生管理,要求尊重學生的人格,保護個性發展,培養和激發學生潛能。這種理念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得到廣泛應用。
“以人為本”即是以人作為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注人的個性,注重個人培養,激發潛能,促進人的發展。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是以人為本理念下學生管理工作最終目標。高校以人為本理念下的學生管理工作中,不僅在學生生活和學習上進行管理,而且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成長;不僅保證學生文化生活的豐富,而且提供更多個人素質能力方面培養的機會。
高校傳統管理理念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發展需要。對大學生的發展而言,以人為本的管理方式是幫助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有效途徑。大學生心理上不夠健全,易受到情緒波動,傳統約束性管理方式,易造成逆反心理,管理效果適得其反。而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理解學生心理感受,滿足學生個性需求,促使他們主動接受管理,在管理中發展自我。以人為本理念下的學生管理方式使管理工作有效開展,實現了傳統管理改革,學生的綜合能力得以提高,滿足了社會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1.秉承服務學生的管理原則
將服務學生落到實處,切實保證工作的質量。提高管理隊伍的服務水平和服務能力,讓學生主動去接受管理,并自覺遵守,從而構建和諧高效的管理體系。
2.秉承個性化培養的原則
以人為本管理機制要落實,建立規范且具有針對性的管理體系,充分發揮管理機制,提供學生個性發展的空間,滿足多方面的需求,保證工作實施的全面性和科學性。
3.秉承全面發展的原則
以人為本理念下的學生管理工作所注重的內容包括學生的學習、生活、心理,身心的全面發展。在管理工作開展過程中要保證全面化的管理模式,充分發揮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的優勢。
學生管理的主要任務之一是使同學們形成良好的自律習慣,能夠實現自我約束。管理工作具有強制性特點,所以想要使工作得以順利開展,必須得到學生認可。只有管理工作的深入人心,學生才會誠意配合。進而使這種體會和感受溶于日常生活中,形成自我約束的習慣,達到了學生管理的目的[1]。學生管理中以人為本理念的運用,就是讓學生自己成為管理者,進行自我管理,自我主導。管理工作激發的學生責任感,培養的自信心,鍛煉了組織協調能力;作為管理者,對學生心理把握也最為準確,對于出現的問題能夠自然而然從自身角度即學生的角度出發,開拓新思路新方法。學生參與管理,加深對管理工作的了解,更易促進學生對工作的配合。
高校中的學生管理往往只涉及到對學生學習的要求和生活上的關懷,而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則要求管理者成為最了解學生的人。管理者需要對學生心理需求進行深入解讀,通過常用公共軟件搭建雙方溝通交流的平臺,增進彼此的了解。管理者與學生的溝通應該注重交流的目的性,獲取有效意見,從而為管理工作提供更多信息資源的支持。同時可以根據學生對管理工作實施情況的反饋,改進并完善管理工作,促進工作效率的提高[2]。以人為本理念下的學生管理工作將管制性的“關懷”轉化為溝通中共建管理工作的形式,從心理上打動學生,實現學生對管理方式的認同,對管理工作的配合。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隊伍組建對管理工作的實施開展十分重要。根據上述,作為一名學生管理工作者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包括:對以人為本理念的深刻認識、對心理學知識的掌握、具備良好的的語言溝通能力、對學生管理工作的責任心和耐心、對學生需求及時了解。學生管理工作所涉及的不僅僅是表面的日常工作,敏銳的洞察力和堅定的政治覺悟是對個人基本素質的要求。具備良好的交際能力和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以靈活應對學生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模式,始終為學生的成長發展服務[3]。在管理工作實施過程中,深入滲透以人為本理念,潛移默化對學生的認知產生影響。在學校環境,課堂教育,實踐活動等多方面進行優化,學生管理工作者要提高自身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站在學生立場上,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另外,大學時期是個人成長的關鍵時期,對社會的認知不夠,對自身的未來定位屬于迷茫狀態,學生管理者要抓住這一時期學生的心理狀態,針對性提供必要的服務,幫助大學生擺脫困境。
總之,堅持以人為本理念進行學生管理工作,對于人才的培養極為重要。以人為本理念不僅促進了高校學生管理模式的改革,更適應時代發展需求,而且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良好習慣的形成,對今后的成長和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